栏目列表
五7班父母课堂
发布时间:2022-10-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琳

    父母不仅是孩子物质的供养者,更是精神的引领者,能量的赋予者。父母与孩子之间本应该建立的是正向连接,可由于父母的不觉醒,造成父母在这头,孩子在那头,中间隔着的是父母的假装沉睡。而父母不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负感,与为人父母相关的自负感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家可以自我觉察一下:

(一)形象的自负感

先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位妈妈接到了校长办公室的电话,她被告知自己的儿子和另一个孩子打了一架。她无法相信自己的宝贝儿子怎么也变成了那种打架斗殴的坏孩子,为此,她既不愿意接受事实,同时又感到羞愧和挫败。于是,她和校长及另一个孩子的家长吵架,坚持认为自己的儿子受到了不公平的指责,要求惩罚老师并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公道。

这位家长陷入的就是一种形象的自负感:她没有将自己的尊严与孩子的行为区别开来,孩子的违规行为打破了母亲的自负感!这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护犊子”,遇到事情总认为自己孩子是对的,错的都是别人。其实这是家长对孩子期待太高,不能接受、也不能正视孩子做出有损自己形象的事。

(二)完美主义的自负感

完美主义的父母通常都会非常努力的付出,同时,要求自己和孩子不能犯一点错。这样一来,父母和孩子的压力都会很大,一旦孩子犯了一点错,父母的情绪就会失控,家庭氛围就会变得很糟糕,孩子也会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常见的“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现象,正是家长的完美主义自负感在作怪,不能接受孩子的磨蹭、写得慢、写不好等任何一点缺点或不足,不敢正视自己,不能接纳孩子。

(三)身份的自负感

身份的自负感是很普遍的,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说的自信感爆棚、自我感觉良好。如,父母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就职于某知名企业或者得过某些重要奖项等等,这些身份信息都可能变成父母自负感的一部分。比如,我毕业于985名牌大学,我的孩子怎么能够不上双一流?我上学的时候是学霸,我的孩子怎么能是学渣?很多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疯狂投入,比如从早教就开始的竞争,与身份的自负感息息相关。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位鸡娃鸡到“走火入魔”的博士“虎爸”毛先生。毛先生的儿子7岁,女儿5岁,对这两个低龄娃娃,毛先生为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竟然教他们中学、大学的知识,让他们学高数,而且要求非常严,学不会就对孩子又打又骂。

毛先生这种不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揠苗助长的行为背后就是自负感在作祟。其实,这种自负感背后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而焦虑的父母又会将焦虑传递给孩子,最终破坏整个家庭的和谐。

(四)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父母控制子女行为的理由往往是“为你好”,从最开始的孩子吃饭必须喂到幼年时期的这个不许摸、那个不能碰,再到青春期禁止早恋,再到成年后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安排买房、安排结婚对象。控制让父母获得了极大的安全感,但也让父母忽略了孩子本身,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要和内心,从而让子女丧失了能力成长的机会和经历困难的资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