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马小中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二次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3-03-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海燕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落实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中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了第四周的教研活动。此次研讨课是由吴海燕老师和殷悦老师执教的《认识千米》。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让学生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课堂中,吴老师将这一知识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通过米的认识引入到千米的认识。因学生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通过地图的呈现,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并通过让学生课前跑一跑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300米)几圈才是1千米?并说一说跑完一千米的感受,进一步感知一千米的长度等。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殷老师执教的《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殷老师在复习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数学,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

教学千米的例题时,殷老师先说明用我们过去学过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路程比较麻烦,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是为了需要而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殷老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还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深切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和实际长度。这样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供稿:马杭中心小学  撰稿:吴海燕 摄影:许艳蕾)


微信图片_20230331163648.jpg


微信图片_20230331164050.jpg


微信图片_20230331164057.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