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丹桂飘香。10月9日上午8点20分,马小三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中在三年级办公室,观摩武进区同步课堂专题研讨活动。
首先,洛阳中心小学朱小萍老师为大家展示优秀课堂——《司马光》。《司马光》是统编版教材的第一篇小古文,仅仅30字的课文,在朱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安排下,课堂显得异常丰满,可谓是“小古文教学”的范例。
课堂中,她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旧知导入,激学生思兴趣:尽管这是第一篇小古文,但学生在一二年级早已接触过不少的古诗词,因此,开课初始,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导入,并借助姓氏歌,回忆了诸葛欧阳东方等复姓,从而引入复姓司马,进而认识司马光。二、多形式朗读,潜移默化感悟: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师一短句一短句带读,长句跟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等形式,在读中促悟,引导学生发现朗读特点(小古文要注意节奏),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三、分句领悟读,紧扣关键词:抓住戏于庭、瓮持石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发现倒装(戏于庭),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操场上嬉戏(戏于场),在教室里学习(习于室)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四、图文结合认识瓮和缸:其实在宋朝还没有出现缸,而由于一直以来的思维定势,我们将瓮等同于缸,实际上,口小肚大的叫做瓮,而缸则是在瓮后演变而来,为了让知识更加科学性,教师借助两者的对比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区别。五、古今对比,感受文言文的短小精悍: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时将老教材中的《司马光》一课拿出来和本课进行对比,学生发现原来的课文和自己讲述的故事字数很多,而本篇课文却很短,他们数了数,只有30字,也就是说,课文用30个字就将我们需要几百个字才能说清楚的故事讲明了,由此感受到小古文的魅力。
随后,三语教师围绕“小古文教学”展开研讨。此次培训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大家对小学阶段“小古文“课堂教学模式达成了一致地见解,扎实推进”读——解——品——拓“四步。大家认为,小古文阅读不仅需要阅读视野的“宽度”,更需要阅读思维的“深度”,力争将小古文教学走向文化的、哲学的“高度”。
(马杭中心小学供稿 撰稿:张晓丹 摄影:张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