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自适应学习在信息科技课堂的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4-01-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烨

摘要信息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数字化环境,它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自适应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面向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培养相辅相成。因此,本文对自适应学习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自适应学习对信息科技教学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信息科技教学中自适应学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信息科技;自适应学习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随之更新。义务教育课程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数字时代下构建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自适应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更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产物。教师要在信息科技课堂上积极探索自适应学习模式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自适应学习的概述

自适应学习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基础上发展得来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是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制定出适应于学生能力状况的下阶段学习方案,再依据学习方案展开的一种动态学习

在教学中自适应学习主要体现在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外界条件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适应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行为,是针对不同学生提供的个性化教学。

二、信息科技教学现状下自适应学习的意义

1.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学生重复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维持对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自适应学习下,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根据自己的状况来进行学习,在课堂中所开展学习行为也是在适合自己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使得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选择感兴趣的、自己适应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得真切的学习体验,从而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自适应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主动构建,学会自主学习

传统的信息科技课堂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虽然可以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但也形成了被动的、具有依赖性的学习习惯,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适应学习的概念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在已有知识水平上构建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个性化的认知。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独立学习的方法

3.主动迁移,提升核心素养

自适应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师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因材施教,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在信息科技课堂,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数字平台与资源进行学习,培养信息意识;通过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形成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方式,培养计算思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并培养信息社会责任。自适应学习下,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自主个性化探究,得到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信息科技教学中自适应学习的有效策略

1.平台支持,掌握学习动态

信息科技课堂中,教师要利用数字设备为学生搭建自适应学习的平台,并给予充足的资源支持,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自适应学习。借助平台,在新课内容或者新项目之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前测,明确学生信息科技的基础水平,再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策略。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选择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平台收集学生的学生的学习数据,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调整教学,个性化地进行指导。在课程内容结束时,教师再组织后测,了解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生成学习报告。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Scratch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数字平台上投放关于Scratch相关内容的测试,学生在单元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先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学生对Scratch的了解情况,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基础水平。在此基础上,有Scratch编程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更高层次的学习,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可从基础学起,找到自己能够适应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则处于引导者的角色,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更进一步的阶梯,给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自适应学习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学习。

2.问题驱动,助力知识构建

自适应学习大多都是以问题为内部驱动力开展的。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更有求知的欲望,能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展开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开展深入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引入真实性问题,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置于实际问题中,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该知识点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探究,提高对类似问题的适应性。例如:在讲授Scratch单元《用声音控制小猫动作》一课时,创设“噪音监测器”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感器的作用,启发学生对在生活中合理控制声音的思考。再如:在3D打印单元《设计笔筒》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现实的笔筒进行优化设计,从笔筒的功能、外形、使用方便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学生有需求、有目的地学习3Done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完成笔筒的创新设计,同时形成对该知识点的独特认知,构建知识结构。

3.活动设计,引导自主探究

信息科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科”和“技”两条腿走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授人以鱼——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更要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形成适应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因此,活动设计可以从发现问题——分解问题——设计算法——优化方法——迁移应用为主线搭建框架,让学生清晰地感知问题解决的流程,培养计算思维。例如:在Scratch单元《画城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重设“画雪花”情境,首先分解问题,将一片雪花分解成一枝花,再将一枝花分解成线段和正方形;然后根据已有知识设计算法,画出基础图形;在此脚本的基础上,发现正方形的脚本重复出现,进而利用“新积木”进行优化,画出一枝花;在认识并理解“新积木”后,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将一枝花的积木制作成新积木进行使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渐适应问题解决的过程,内化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

4.前后联系,促进知识迁移

自适应学习是在学生利用已知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自适应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前后联系,举一反三,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探索新的认知。例如:在三年级“奇异画王”单元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画图”软件的使用,可以充分给予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现“奇异画王”与“画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借助已有知识去适应新知;再如:在讲授四年级“WPS”演示单元时,学生已有运用“WPS”文字的经验,熟悉界面组成,并掌握文本编辑、图片插入等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能够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单元的学习。

总而言之,自适应学习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信息科技课堂中要深刻认识自适应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