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文献学习与反思:访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周鹏程(仇伟红,2017.9)
发布时间:2017-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仇伟红

 

小学英语关键能力培养下的诵读策略研究

记录人

仇伟红

学习时间

2017.9

标题

培养关键能力让学生受用终生

——访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周鹏程

主要

内容

“一所名校,在延续好成绩的同时,要让每一个毕业生拥有受用终生的立足社会的情商。”
2014年8月,华中师大一附中新任校长周鹏程首次提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育理念。半年来,在深入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围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从教师、课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什么是关键能力?如何培养关键能力?昨日,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周鹏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未来需要的教育
    “为什么中国的高中生比美国强,博士生比美国弱,因为缺乏批判性思维。”“我们的学生都会用手机,用平板电脑,但都用在娱乐上,没有用在学习上”……
周鹏程认为,所谓关键能力是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的集合,从目前我国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数字化能力和生活能力等四种关键能力。
    “我们不能把杰出校友作为我们教育成功的标准,这些典型不具有普遍性,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当一名普通的工人,也具备创新能力,能实现自我。”周鹏程认为,适合学生未来需要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关乎未来的民族工程,需要系统发展。
  凭“关键能力毕业证”有望直升国外名校
    “将培养关键能力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例如,我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去思考、探究,而不是仅仅了解这道题如何去解答。”周鹏程介绍,华师一附中在各级部门、教师中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教学思想大讨论,并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差异化、定制化培训,要求他们具备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整合的知识。
    学校还完善课程结构,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制定出“华一课程图谱”,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设“大学先修课程(CAP)”,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有选择性地提前接触部分大学课程内容,并初步掌握基于项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激发其创新潜质,课程在高中结业后到大学可以免修。
   

学校还将开设礼仪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并请外教老师开设“跨文化理解”课程,让学生了解各国风俗礼仪,避免在外事活动中出现不得体的行为。
该校学生在3年的系统学习之后,通过关键能力的各种评价,可获得“荣誉毕业证书”,荣获此证书的毕业生有机会直接入读国外名校。获此证书的毕业生比例将不超过30%。
  让每一个学生都是特长生
  “身心健康+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这是周鹏程对“人才”二字的解答,他认为,新高考实施后,必将推动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向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本质回归。那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尤为重要。
    2015级新生入校后,该校将实行体育艺术“2+1+1”方案,即在华师一附中高中三年,学生要掌握两项体育特长(游泳和另外一项)、两项艺术特长(音乐和美术各一项)。新生入校时,学校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和艺术项目,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我们不能只抓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游泳是一项生存技能,特别是在千湖之省湖北,一项调查显示,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是体育特长生。”周鹏程建议学生在游泳之外,选择一种可以与他人一起参与的球类运动。
    在周鹏程看来,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学校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学生成长的重要责任;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华中师大一附中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庭这一“教育小单位”的“教学质量”;而社会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大环境,名校有责任和媒体一同引导教育舆论,给教育带来积极影响。

 

心得

体会

关键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学校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学生成长的重要责任;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华中师大一附中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庭这一“教育小单位”的“教学质量”;而社会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大环境,学校有责任和媒体一同引导教育舆论,给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真正“破冰”应试教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