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张晓丹德育论文《捣蛋鬼日记》获武进区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2016.09)
发布时间:2017-09-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晓丹

“捣蛋鬼”日记

——浅议小学课堂“捣蛋”学生的行为表现

【摘要】本文从各种类型的课堂“捣蛋”中选取非智力因素影响下的课堂“捣蛋”,并针对课堂“捣蛋”的实际情况,实施交流访谈、与家长谘商、心理疏导等一系列的矫正方案,通过实施,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小学课堂; 偏差行为; 行为矫正

     笔者从事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十多年,发现每一届学生、每一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老师眼中的“特殊孩子”。他们不按常理出牌,不服从师长的管理,甚至以捣乱课堂为乐,屡教不改,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不已。这些特殊的、爱捣乱的孩子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暂时称呼他们为“捣蛋鬼”。他们是学校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的小群体。他们是在学习、思想或者行为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

 笔者就近选择了身边的一位“捣蛋鬼”,对他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交流互动,形成了关于“捣蛋鬼”的一系列思考。

一、个人基本资料

姓名:小

性别:男

年龄:9岁

年级:二年级

记录起始、截止日期:20163月6日-20164月28日

1、 家庭史

称谓

年龄

职业

父亲

30多岁

普通工人

母亲

30多岁

某超市组长

2、 家庭气氛:

在没有分数纠结或者其他家长告状的时候,家庭的气氛很融洽,相互之间喜欢开玩笑。以下是我家访时的一个场景,当时是我第一次看见小的妈妈:

    我:“小宇妈妈,你的身材这么匀称,小宇怎么这么胖呀?”

    小宇妈妈:“哈哈,那是因为饲养员养的好。”(饲养员代指的是小宇的爸爸)

当时全家都笑了,俨然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但是涉及到分数或是有别的家长告状时,又是另一种景象。下面一则小故事,是我听小宇讲的,那天,小宇来我这告状,告的是小鹏的状。

    小宇:“老师,小鹏烦死了,我不想跟他玩,他非要来招惹我。”

    我:“你为什么不愿意跟他玩?”

    小宇:“我以前跟他玩的,但是他老瞎说我,上次告诉他妈妈,我上课跟他讲话,他妈妈打了个电话给我爸,害我被我爸狠狠揍了一顿,其实我根本没有跟他说话。”

这段对话里,我忽略了小宇来告状的内容,反而对他说的爸爸狠揍了他一顿进行了思考。这显然与我家访时看到的和谐氛围有偏差。

3、家庭经济情况:

由于小宇所在的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80%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条件普遍不是很好,但他爸爸是开车接送小宇的,因此我推断,小宇家的经济基础应该还不错。

二、背景介绍:

(1) 学业表现:优秀,考试总分基本处于班级前五之列

(2) 最有兴趣的学科:科学,尤其是航模课

(3) 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因为升入三年级,爸爸让他去学奥数,他不想去,因此开始讨厌数学。

(4) 个性介绍:

①自我陈述:自认为是个比较成熟的人,当笔者问“哪里成熟?成熟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个案思考了一会,将答案改为“感觉自己很像个大人。”

任课老师描述:聪明机灵,却又霸道自私。

②同学描述:二年级的小朋友大多不能理解什么是个性。当笔者深入孩子们中间,听到孩子们对小宇的评价大多集中在“聪明的小胖子”上。

笔者观察:小宇读的课外书与众不同,除了一般的儿童读物之外,《读者》也是他的必读期刊。有较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担任小组的组长,能很好的组织组员进行小组活动。个性张扬,喜欢表现自己。

、课堂行为表现

在听课的过程中,记录了小宇的一些事情,让我逐渐发现了他的问题。

1、小宇属于聪明的孩子,思想成熟较之同龄人有些成熟。很多上课的知识他已经能在熟练的掌握了。

2、小宇有较好的预习习惯,在课前能充分预习课堂的内容,所以,他上课的时候总喜欢报答案,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喜欢把答案脱口而出。

3、小宇在课上好动。坐在凳子上,喜欢翘凳子,发出“哒哒”的响声;有时候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虽然照做,但是喜欢抱怨,完成任务的时候,嘴里总是嘟嘟囔囔地发出声音。

4、小宇是个随性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事情。有的课程是他不怎么感兴趣的课,他就坐在座位上翻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5、小宇偶尔也有沉默的时候,那是他喜欢抠手指,玩转笔刀,或者是随便找个小东西拿在手里玩。

6、小宇个子很高,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单独一个人坐,所以除了插嘴报答案以及翘凳子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以外,小宇很少有跟别的同学讲话来破坏课堂纪律的表现,他基本都是用一个人的小动作来扰乱课堂秩序。

综上所述,小宇在任课老师的心中是一个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存在着一些偏差行为,是典型的小学课堂里的“小捣蛋”。

捣蛋行为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小宇课堂偏差行为产生的成因,我利用空余时间,和小宇、小宇的父母、小宇的任课老师进行了交流。

(一)自身原因

在和各位任课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小宇我不知道的故事,让我逐渐丰满了小宇的形象。

小宇是个独立、有思想的小朋友:

1、一年级入学的第一个星期,小宇就跑到班主任的面前,对班主任说他想做班长,于是班主任表扬了他,还觉得他是个有梦想的孩子,虽然做了仅仅一个星期的班长,小宇就因为各项表现太差而被撤换了。

2、有一次小宇觉得学校的跳绳比赛制度不完善,就跑去办公室,向体育老师进行反映,最终体育老师接纳了小宇的意见,修改了比赛制度。

小宇是一个霸道、要强的小朋友:

1、在小组比赛中,小宇非常想自己的小组赢,并在这样的思想下,本组一有学生答错问题,他就会非常生气的教训人家,甚至可能教训一节课,不断的指责、埋怨别人。

2、在数学方面,小宇有着较高的天赋,有能力解决一些难题。所以当有思考题、难题布置的时候,他就会积极发言,一旦老师没有叫他回答,他立马就会拉下脸,给老师脸色看,一节课都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小宇是个自私、杂乱的小朋友:

小宇的桌面和抽屉很乱,每天都要老师督促好几遍,才能勉强保持桌面的整洁。自己的卫生状况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帮助老师打扫教室的卫生了。看到地上的纸屑、杂物从来不主动捡,要是发现他的座位下有废纸,他都说不是他的,要叫好几次才会捡起来。小宇习惯逃避责任,每次询问他这件事怎么会这样,他都会说“我不知道”,或者是“都怪XXX”。

这样一个聪明、独立又有思想的孩子,却在内心充满了霸道、自私,表现在课堂上,就变成了为所欲为,把自己的成绩当成炫耀的资本,因为自己的成绩好,就觉得在课堂上可以不听讲,但是不听讲他又没事干,所以,扰乱课堂秩序,发出一些声响,成为他能做的事情。

(二)家庭原因

小宇的爸爸是一名普通工人,小宇的妈妈是一位超市组长。我和小宇的爸妈都接触过。小宇的爸爸是一个脾气暴躁又有点啰嗦碎嘴的男人,对小宇的成绩要求很严格。发现小宇犯错误时,不管在什么场合,非打即骂。小宇的妈妈是个温柔持家的女人,也许是在超市工作的特点,她干练精明,买东西时喜欢对比价格,对小宇也只存在成绩上的要求,而没有行为习惯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小宇才没有良好的收拾东西的习惯,总是随意乱扔,导致自己的座位脏乱差。

以下是我和小宇某次课间的对话,当时刚将一份单元测试的卷子发下来。

小宇:“太好了,今天可以回家不用挨骂了。”

我:“为什么呢?”

小宇:“我考了96分,爸爸说考不到95分以上不让我回家。”

由于临近期中考试,平时测验多了起来,几天后,又一份批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我发现小宇嘟着小嘴坐在座位上,嘴里嘟嘟囔囔的,我就去和他进行了短暂的交流。

我:“怎么了?考了多少分?”

小宇:“93,我要回不了家了。”

我:“这次的试卷比较难,班级的分数都不怎么高,95分以上的很少。”(听到这句话,小宇的眼睛里散发出希望的光芒。)

小宇:“那有几个95以上的?”(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

我:“只有4个吧,你考的还不错。”

小宇:“老师,今天放学能不能求你件事?”

我:“怎么了?”

小宇:“你把今天的考试情况跟我爸爸说一下,不然他不相信。”

我:“好吧,我会去跟你爸爸交流的。”

放学的时候,我在校门口遇到小宇的爸爸,准确地说,是小宇把他的爸爸拖到了我面前,于是,我将今天的考试情况向小宇的爸爸简单说明了一下,还帮他分析了小宇失分的原因。小宇的爸爸听见班级95以上只有4个,而小宇的卷面上有4分是因为粗心用错符号而扣分的,立马表情由阴转晴,跟我道完谢转身走了。我知道,小宇晚上不用受罚了。但是我却在心里责备了小宇的爸爸,为什么他不顺便问一下孩子在校的表现呢?难道在他的心目中,孩子的成绩真的高于一切吗?

家庭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对学生的成长和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对孩子的行为、心理影响最大。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畸型的心理。在这样一个只注重成绩而忽视行为习惯培养的家庭里成长,只要小宇的成绩能过关,他的一些偏差行为就都会被原谅,久而久之,小宇逐渐养成了“成绩至上,其他靠边”的想法。

(三)教师原因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所捕捉到的一个片段,当时是语文课:

学校有评选各种“小达人”活动,获得“小达人”称号的同学可以加学分、获得奖章,是最能吸引同学们的评选活动之一。这次在班级进行了 “阅读达人”的评选活动,老师在宣布获奖学生的时候这样说道:

“这次我们班选出了五位“阅读达人”,其中有我们的小宇同学,小宇同学平时书读的很多,不仅有老师要求的,还读了很多课外书,也是因为这样,他的写话写的也很棒。(此时,明显能从小宇的脸上看出掩藏不住的笑意。)但是,如果小宇能改掉上课乱插嘴,不遵守纪律的坏习惯就更值得我们学习了。”

当老师说完这段话的时候,小宇的脸上依旧洋溢着笑容,一副了然于胸的姿态,使我感觉这段话老师已经说过很多次,对他已经没有太大的触动了。

不得不承认,虽然老师没有放弃对小宇偏差行为的矫正,可是过于传统和没有改变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足以引起小宇的注意,从而达到改变的效果。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老师日复一日,重复的强调,已经使小宇产生了“抗体”和“免疫”,其结果不仅没有改变他的做法,反而使他的行为变本加厉。

综上所述:经过两年的教师修正,小宇的偏差行为依旧没有改善,虽然有一部分是由于教师矫正方法的疏漏造成的,但是我认为绝大部分的原因在于他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及:“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3-5岁时就已经固定了,因而,学校所谓的问题儿童基本上都是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学校只不过是一种测试情境,把潜在的问题显露出来而已。”同时阿德勒更指出:“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养育风格,对孩子的生活风格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小宇父母急躁粗暴的教育方式,只求成绩不求品格的教育目的,深深地影响了小宇的发展,造成了他霸道、自私的性格,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偏差行为的形成。

、矫正策略与实施

在阅读大量偏差行为矫正的文献之后,我根据对小宇产生偏差行为成因的分析,制定了家访、个别谈话、同类人比赛、赏识教育等矫正策略,并在两个月间,对小宇进行矫正策略的实施。

(一)实施次数一览表:

3月

4月

家   访

1次

1次

个别谈话

多次

多次

同类人竞赛

1次

1次

赏识教育

多次

多次

(二)实施内容纪要

1、家访

在对个案实施矫正措施期间,我一共去家访过两次,跟小宇的爸妈进行交流。第一次是去了解小宇家的基本情况,同时将小宇在学校课堂上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小宇的父母显然不是很关注小宇在学校的表现,他们似乎只是想要小宇的一个成绩结果。在我提到小宇最近一个阶段的成绩时,他们表现出来的热情要远远高于我对他们描述小宇在学校的行为表现。考虑到小宇爸爸暴躁的脾气,我就没做更多的补充说明,因为我害怕小宇爸爸会对小宇动手,这样反而不利于我实施矫正计划。但是第一次家访还是有收获的,我将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向小宇的父母做了说明,也向小宇的父母提出“成绩不能代表学生学习的全部”这样的观点。我深知,改变一个人的观点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努力,所以我在第一次家访的一个月后,有计划的实施了第二次家访。两次家访之间,小宇的妈妈去过一次学校,虽然没有看到小宇的课堂表现,但是注意到了小宇的课桌,也意识到小宇缺少整理的意识。所以在第二次家访时,小宇的妈妈跟我着重讨论了小宇的自理问题,我也从孩子的自理问题引申到了孩子的课堂纪律问题。我能感觉到小宇妈妈的态度发生着转变,毕竟眼见为实,当她亲眼见到孩子的问题时,就会产生帮助其改正的意识。

2、个别谈话

在整个矫正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最多的就是和小宇进行个别谈话。基本上每天都会出现我和小宇谈话的场景。谈话的地点和时间也是多样的,有的时候是下课在走廊上,有的时候是在排队做操的路上,有的时候是在吃饭的饭桌上。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只有有一个契机出现,我就会和小宇进行谈话交流。以下是某一次谈话的实录:

我:“刚刚上课为什么不听讲?”

小宇:“我听得!”

我:“你听了吗?老师说先读书再画出重点的词语,你读了吗?”

小宇:“先开始读过了。”

我:“还有你的凳子,怎么老是翘啊翘的,知不知道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听课啊?”

小宇:……(沉默,手上还在玩着转笔刀)

我:“刚刚上课也是的,老师在上面讲,你就在下面弄转笔刀,这么好玩,送给我玩玩吧。”

小宇:……(还是不说话,看了我一眼,把转笔刀收好不再玩了。)

3、相互之间进行比赛

在了解小宇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小宇争强好胜的性格,针对这一性格,我制定了一个比赛规则。班级里的小鹏、小豪和小宇一样都属于在课堂上有偏差行为的孩子。我利用某个周五的班会课,在班级里,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宣布了比赛的规则,以下是那天班会课的实录:

我:“小朋友们,下个礼拜小豪、小宇、小鹏将进行一次比赛,比赛的评委就是全班的小朋友和各位任课的老师,比什么呢?就是比一比他们谁的表现好。老师负责记录他们上课的表现,小朋友们就帮老师监督他们下课的表现。他们比赛中的胜者将会得到老师的奖品。小朋友们同意吗?”

小朋友们:“同意!”

我:“小豪、小鹏、小宇,你们三个人有什么问题吗?”

小豪、小宇、小鹏:“没有。”(他们的脸上没有兴奋的表情,也没有沮丧的表情,也许他们也就把这个比赛当做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星期一上学,在做早操的路上,我带着孩子们整队。小宇表现的一如既往的懒散,这时,小豪问我:“老师,那个比赛还进行吗?”

我:“当然了,现在就是比赛啦!”听我说完,小宇立马变得有劲了。

我知道这个方法起作用了,性格里不服输的因素主导了此时的小宇。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小宇的表现真的变的很好,小豪、小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他们彼此都不甘示弱。一个星期结束了,通过积分的比较,发现胜出的是小宇,我给他发了巧克力作为奖品。比赛完的第二个星期,小宇又恢复了原先的样子,依旧我行我素。

4月份,我又进行了一次这样的比赛。但是这一次,小宇的积极性明显不高,甚至连敷衍我,在我面前比一比的姿态都没有了。不仅是小宇,小豪、小鹏也都是这样的情况。4月份的比赛还没有进行就宣告结束了。

4、赏识教育

孩子们还是喜欢被表扬的,记得我第一次进班级,表扬小宇的字写的好看,小宇流露出来的那种自豪、欣喜的眼神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所以我经常会对小宇提出表扬,比如:“恩,这个字写的很好看。”、“预习工作做得真充分”、“真棒,你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成语”等等。我希望通过这种夸奖拉近我和小宇之间的距离。除了这些夸奖,我还会利用天天教育或者班会课的时间,对小宇进行赏识教育,每次表扬完小宇,我都会加上“希望你能……”这样的句式。尤其是小宇担任值日班长的那天,会多给他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每周一,学校的升旗仪式会表扬一部分同学,我将小宇的名字报上去,当升旗仪式结束的时候,我会对接受完表扬的小宇提出又一次的表扬,同时也会加上我对他的希望。当然,大多说情况下,我对小宇的希望,都是希望他能改正课堂上乱插嘴,或者扰乱课堂秩序的偏差行为。

、效果与反思

首先,我认为,在实施矫正计划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将各项计划割裂开来,而是整合起来实施。

其次,第二次家访,收获颇丰:首先,我和小宇的妈妈站到了一条战线上,在矫正小宇课堂偏差行为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其次,我的两次家访,让小宇意识到我是关心他,愿意帮助他的。家访只是一个形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宇意识到我对他的爱。我坚信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这番话,我们不难领会,有爱才有责任感、认同感和奉献精神,才能去尊重、爱护、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

第三, 我和小宇之间的谈话交流本应该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我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谈话,让小宇感觉到我的关注。但是,在真正实施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谈话其实是建立在批评的基础上的,我想了解小宇的想法,企图通过谈话来减少他的偏差行为,但是却误用了一种批评的方式。很多时候,小宇选择沉默,或者就是低头玩手指或者其他的东西,根本就不理睬我。偶尔会抬头看看我,但是可能意识到还是无话对我说,就又将头低了下去。这样的谈话,可以改变小宇一时的偏差行为,在和我交流完之后的一节课,小宇会表现的很好,但是再往下一节课,又故态复萌,我的谈话效果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或者,更确切一点,根本就没有对矫正偏差行为起到作用。是我误用了爱的力量,我们的谈话应该是平等的,这样我才能更好的了解他的想法,更好的帮助他。

第四,同类人之间的比赛,第一次实施的很成功,但是也就只有比赛的那个星期,小宇的表现是好的,比赛结束后,他有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不知是否是我的奖品不具有吸引力,第二次的实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比赛的“选手”都不愿意参加,直接放弃了。这也使我思考了很久,不可否认,这种同类人比赛的方式对偏差行为有着短时间的矫正作用,若要长久的开展,是需要奖品上不断的刺激,来激发他们对比赛的热情。而且,需要对他们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什么事最能刺激他们的东西。由于我实习的时间较短,对他们的了解还不够充分,没有找到合适的强化物来激发他们对比赛的兴趣,导致我的第二次比赛无法正常进行。

第五,我认为,赏识教育的实施与否,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小宇这个个案而言,赏识教育明显不太适合。现在教育制度下教师们崇尚的就是赏识教育,所以从一年级到二年级一直对小宇进行了表扬方便的刺激,但是收效甚微。小宇或许已经麻木了,他已经能猜到老师每次表扬他的弦外之音。就像吃东西一样,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腻的,表扬对于小宇来说是一种精神食粮,他很喜欢,但是表扬带来的附属品确实他不希望的东西,长久的面对这种带有附属品的精神食粮,他怎么还会有兴趣呢?

矫正课堂“小捣蛋”偏差行为任重而道远,可是这次的经历确实是我教师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使我对课堂“小捣蛋”的行为表现和行为矫正进行系统的思考,这对我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科学而有效的对课堂偏差行为进行矫正产生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金荣.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学问》,200920

[2] 陈利鲜 潘清泉.运用代币制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尝试 .《柳州师专学报》,200315

[3] 张振球.用心理疏导、行为矫正法矫正问题行为的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19912

[4] 宋海峰.在教学中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心理健康》,20111

[5] 吕全国 杜 祎 刘卫华.学生偏常行为矫正方案探讨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