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特殊,所以特殊
马杭中心小学 张晓丹
这学期从好友手中接过了五年级四班,也就真正开始走进一个全校都有名的特殊孩子——健健。说到健健,除了与好友的聊天中,听到他种种意想不到的故事外,校园中,只碰到过一次。
那是沸腾的大课间,清空了的操场上,只剩下一个影子,那个影子不断地围着操场转圈圈,不停地、不停地转,正在好奇,一个同事告诉我,那就是健健。直觉告诉我,那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孩子。
现在,和“大名鼎鼎”的健健相处了近一个月,说心里话,我一点也不讨厌他,就觉得这个孩子挺可怜的。他跟所有的孩子都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他不会听课,不会作业,不会交流,不会游戏,唯一会做的就是自己和自己说话。但,我的目光,总会不经意地去留意到他。
一开学,我习惯让孩子按以前的座位就坐,按以前的方式进行学习与活动,我注意到,健健坐在教室的最后。考虑到孩子们的视线问题,我将教室里所有的座位都往前挪了一小步,让孩子们和我的距离近一些,再近一些。可是,一吃过饭,当我回到教室,健健又把自己的位置挪到了原先的地方,紧挨着卫生角。我试图去调整他的位置,可是还没有到下课,他又进行了自我调整。
两周后,在多次收到学生要求调换座位的请求后,决定给他们重新安排座位。说到健健,居然一个人都没有回应,而他依旧守着自己那一方天地,似乎在宣告,那里才是他的地盘。出于对孩子的尊重,我默认了。对我的默认,健健似乎挺高兴的,第一次,在夕会课上,将头转向讲台,当我朝他微笑时,他也笑了。于是,我请他起立,并郑重地交给他一个任务——整理卫生角。当其他同学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时,健健却点了点头。尽管站立的时候,八字分得依然很开,尽管他说的话,我依然没有听清楚。但我,大声地告诉孩子们:“我相信子健!”
上周的一场大雨,让我意外地见到了健健的爸爸,一个,我不知道用什么言语形容的男性,只记得当时,他戴着的那个黑色口罩,他侧斜的身形。唯一让我忘不了的却是健健说的一句话:“我不认识你。”
突如其来的大雨淹没了校园的大道,学校要求家长进班接孩子,近五点半,教室里只剩下几个孩子,其中也有健健,他坐在我身边写着习字册。没有任何准备,这名男子,健健的爸爸就直奔孩子跟前,劈头盖脸一顿骂:“这么晚,干什么的!”“你不知道,我在等你!”……而身旁的健健似乎早已习惯,头没有抬头,就冒出了那一句话。声音不高,但我却听得一清二楚。“你说什么?!”又是气势汹汹。估计是孩子的爸爸没有听清,“随你去,老子不等了!”扔下这句话,一阵风似的离开了教室。这期间,我完全被忽视了。按我的承受能力,还是被刚才的那一幕吓到了,那健健呢?留意到,他的手在发抖。我轻轻地拍了怕他的肩膀,说:“要不,你先回去,明天再写?”孩子不吭声。“别让爸爸等急了。”“我不认识他!”这一遍,孩子说得很清楚,也很有力。我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开口。但我内心深处明白,健健这样说是有理由的。“他不尊重你。”没等我开口,他边说边迎上了我的目光。“老师明白健健的好意,但是,老师告诉你,你这样做也不对。”我赶紧抢过话,告诉健健我的想法。孩子皱着眉头,表示不理解。我拉过他的手,坐下来说:“健健懂事了,知道要尊重老师。但是,作为爸爸的儿子,你尊重爸爸了吗?因为要尊重老师而不去尊重爸爸,这样的尊重,张老师不需要?”我不确定,健健能不能明白,但我觉得有责任告诉他,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离开教室的时候,子健还在自言自语地说着,我也不清楚他到底在纠结着什么。
直到昨天,和孩子们一起秋游,我才有机会和健健聊天。因为,原来这样的集体活动,健健是不参加的。所以,在得知去秋游以后,他不止一次地跑来问我:“老师,我可以去秋游吗?”我很肯定地告诉他:“当然!你和张老师一组。”所以,当他成为排头兵的时候,非常兴奋。“老师,我没有闯祸吧?”上午问了一次,下午自由活动了,他又凑过来问我。“你今天的表现很好。”他喜滋滋地问我:“那我可以去玩了吗?”我一把拉住他:“那不行,张老师不放心,你陪我说说话吧!”找了个座位,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他有点不自在,一双手不停地抠着书包里的东西,也不看我。
“健健,有想过,你为什么会成这样吗?”我漫无目地询问着,没打算他能回答。“我小时候是奶奶带的。”这算是答非所问。“爸爸妈妈从来不陪我。”看来,孩子是在抱怨。不等我有反应,又接着说:“他们永远在吵架!”……近一个月了,孩子还是第一次在我跟前,说了这么多话。不难看出,孩子是把一切责任推给了父母。推卸责任是我们不经意间会流露出的情绪与状态,不要说孩子,这也正是成年人最常用的逃避的方法。“那,你有找过自己的原因吗?”我不打算让他逃避,直接问他。他飘忽的眼神告诉我,不知道思维又去了哪里。“按你这么说,那些一生下来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就都不能成为好孩子,都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了吗?”……接下来的时间,我就这样在树荫下和健健东拉西扯,被我反问后,他也一直没有开口,就是那样静静地坐着。
集合的时间到了,我拉起健健,“好了,今天,张老师给你上的心理课就结束了。”刚要起身,他反倒一把拉住我,一本正经地说:“张老师,你说的,我懂了。”“懂了什么?”我耐着性子,等待着。“有的时候要珍惜,没有的话要争取……”我被健健的智慧惊住了。
也许,我从未有想过和健健的聊天是为了让他明白这么深奥的话题,说白了就是想从各方面去了解一个孩子,想从他的成长中找到一些可以帮助他,改变他的切入口。然而事实上,当我真的想走进他的世界,当我真的想要去帮助他的时候,孩子的心门慢慢打开,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是通透的,是可以沟通的。
“有与没有”并不像字面上显示的那么简单,就如一个特殊的孩子,也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般特别,他与所有的孩子一样,也有共性,也有期待,也可塑造,只不过,我们介入的方式需要特殊一些,我们需要努力找到这些特殊孩子所拥有的,所没有的,搭建起一座从有到没有的互通之桥。因为健健的特殊,所以我会这般用心,那么,每个孩子在每一个家庭都是唯一,都是特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用这般特殊的情怀去与他们相遇,处理好有与没有的关系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