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转】三种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
发布时间:2017-06-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邵晓玲

 (2014-04-18 14:10:09)

转载

标签: 

杂谈

解释风格这一概念是塞里格曼首先提出的,它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塞里格曼发现自己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和归因控制点理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个体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会习得不同的归因控制点。个体的压抑等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习得了外部归因控制点,这一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以后,受到许多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确认。到了上世纪80年代,塞里格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其理论进行了修改和扩展,他把修改和扩展后的理论命名为"解释风格"理论。塞里格曼用"解释风格"来对人格进行描述,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塞里格曼认为,每个人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不是将其归咎于外部力量就是归咎于自己。"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因素,归咎于自己,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塞里格曼的这些观点和他的积极心理学主张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理论。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应归因于他们投身于满意而高兴的活动,保持了乐观主义的心态和以积极的价值观为生活理念,在这过程中,积极人格特质则为其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因此,积极心理学在个体水平上就特别关注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心理学家们在不同的场合曾提出过许多种积极人格特质,就目前的统计来看主要有24种积极人格特质,并对其中的一些积极人格特质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在此就三种主要积极人格特质做一简单论述。

主观满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有时候也称其为主观幸福感):SWB是积极心理学在多种场合中经常讲到的一个概念,SWB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它是积极人格的核心特质,SWB 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也即是主体在认知上和情感上对现在的自我生活状态及周围环境的内在认同,尽管不同的生活在质与量的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异,但SWB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并不完全是由生活本身的客观质量所决定。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生活会产生明显不同的SWB,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又会产生同样的SWB, 当然不同的生活对于不同的人既会产生不同的SWB也会产生相同的SWB。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影响SWB人格特质形成的多种内外在因素,首先,在内在因素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SWB既是人先天内在气质特点的发展结果, 同时也是主体对外在社会生活适应的结果,而这种适应受个体的期望,目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了相应的SWB,但随着他自己的成就感的提高,他就开始不再对自己已具有的一切产生SWB,而变得习惯于这一切。同样, 从消极方面来看,当一个人刚碰到不幸时,他会产生不愉快感,但不久他也就会习惯于自己已有的一切,不再产生不愉快。因此,心理学家Brickman & Campbell认为,从长远来看,人类本身在快乐与不快乐的追求上总是存在着一种趋向中性主义的倾向。即从快乐与不快乐两个极点向中间靠近,这是一种人类的先天特性,也是SWB 人格特质形成的自然基础。

其次,在外在因素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下面几个因素。第一,积极心理学认为SWB是主体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感受,经济因素对这种主观感受的影响不大。如Myers研究了二次大战以来的五十年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这些国家人民的SWB之间的关系, 他发现这些国家的经济在过去的五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增长,而它们国民的SWB体验则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如果用10点量表来表示的话,基本上维持在6。75的水平上。 积极心理学在这里其实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规律:经济与SWB之间存在有一个确定的阈限(一些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是8000美元),只要过了这个阈限,其对SWB就基本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而如果在这个阈限之内,经济因素对SWB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还起着很大的作用。第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朋友关系,夫妻或家庭亲情关系等社会人际关系,这是SWB 特质形成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第三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对人的SWB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在有些地方,宗教信仰导致违法和犯罪的增多,而在另一些地方,宗教信仰则又促进了人们SWB的形成。

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

Ryan 认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和幸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认知评价来得以实现的。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第一,研究了人的先天的学习,创造,好奇等本性在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形成中的基础作用。第二,指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必须以吸收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外在的生活经历为条件,只有把这些因素和自己本性中的学习,创造,好奇等品质相结合,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内在价值观之后,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才能形成。第三,个体自身在健康,幸福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的充分实现是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形成的前提。其中人的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即胜任,交往和自主的需要是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形成的基本前提。

乐观(optimism):乐观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所存在的客观事物能产生一种积极体验;早期的一些心理学家如Lazarus,Beck,Taylor和Tiger 等人认为乐观是人的一种天然本性,而大部分积极心理学家则认为乐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天性成分,但人的本性只为乐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基准线。Seligman,Abramson,Pet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乐观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它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而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乐观人格特质,那他常常就会把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外在的因素,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他都会朝好的结果去努力。积极心理学还对乐观人格特质作了进一步的区分,把它分为现实性乐观人格和非现实性乐观人格。尽管有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非现实性乐观人格对个体的生活,身体健康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积极心理学认为非现实性乐观人格会使个体忽视现实中所存在的各种真实危险,并产生一定的乐观性偏见(optimistic biases),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还是提倡培养现实性乐观人格。

Peterson 在2000年对乐观人格特质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人格其实就是个体在外在的真实事件和个体本身对它们做出的解释之间的中介调节方式。因此,Peterson认为乐观的功能主要是起着一种中介调节的作用。他把乐观分为小乐观(如我今天晚上会找到一个方便的停车位)和大乐观(我们的国家正在取得伟大的成就),它们分别对当前的实际行为和将来的长远行为起着调节作用。但不管是大乐观还是小乐观,它们都包含三个因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动机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乐观人格特质形成的最基本动力。一般说来,具有乐观人格的人常具有良好的心境,更高的坚持性,其行为带有明显的积极特征,因而也具有更大的成功可能性。但也并非所有带有乐观特性的行为都对人的发展有利,有些具有乐观特性的行为就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垃圾食品",它们只是消耗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并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带来任何营养,如玩电脑游戏,看恐怖电影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