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 2016年10月21日 | 地点 | 杨区六1班六2班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11人 | 实到人数 | 11人 | |
主持人 | 邵晓玲 | 活动 形式 | 教研课 | |||||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 以两节教研课为依托,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度渗透积极人格魅力。 | |||||||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1、蒋军艳老师执教《成语故事》 2、执教老师说课 3、听课老师评课 | |||||||
评
价 | 此次研讨活动十分成功,科研的热情高涨,执教老师热情洋溢,听课老师畅所欲言,坐镇领导高屋建瓴,整个活动让在座每位课题组组员受益匪浅。 |
填表人 邵晓玲
8《成语故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的构成和来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则成语故事的大意。
3、学习《自相矛盾》,理解主要内容,并感悟其中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阅读五分钟:
1.三字成语:紧箍咒、一溜烟、铁公鸡、母夜叉
2. 四字成语: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3.五字成语:桃李满天下 一物降一物 疾风知劲草
4.六字成语:过五关斩六将 百思不得其解 迅雷不及掩耳
5.七字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赔了夫人又折兵
6.八字成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7.九字成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导入新课,初识“成语”
1.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我们读的词语都是什么?(成语)
介绍成语: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岁月的打磨,人们的口耳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2.下面我们来玩个与成语有关的游戏:看图猜成语。
(1)望梅止渴 (2)揠苗助长(3)后羿射日 (4)守株待兔(5)三顾茅庐
(6)开天辟地
你能根据他们的来源,给它们分分类吗?
历史故事:望梅止渴、三顾茅庐
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开天辟地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三个新的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出示: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故事分别讲的是什么内容?
二、初读故事,感知内容。
1.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1)把故事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做个记号。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
2.故事,是以“事”为中心的,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那个故事吗?(看,我们把小小的寓言故事读得更“小”了,这就是概括。)
读一读老师概括的故事:
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只因太夸口,被人将了军。
可笑是南郭,鼓腮吹假音,蒙骗怕被抓,只好跑了人。
画家张僧繇,墙壁画龙身,逼真少神韵,点睛龙入云。
(1)红色的生字你都认识吗?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生字?
识记“卖”。(出示繁体字)“卖”字中上面加“十”认作“出”字,出去的当然就是卖了。卖的反义词就是买。
矛: 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出示图片)矛的部首就是它本身。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出示图片)盾的部首“目
”。
壁的部首:土,表示墙壁是用土砌成的。换偏旁组词:躲避、偏僻、劈开、壁玉
3.这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成语故事,但是,聪明的你,肯定能从中发现它们有一些相同之处。快速默读三个故事。
预设一:开头先交代时间——火眼金睛,就像我们同学写日记一样,中国的故事,总会在一开始先交代一个时间。但是,这个时间具体吗?哪一年?哪一天?不清楚。“古时候”“战国时”“南北朝”时都是比较模糊的时间。
预设二:故事都非常短小——不错,都是小故事,可是很有趣。
预设三: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是内行。
小结: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一般是虚构的,文字简单容易懂,可蕴含的道理却能给我们深刻启示。
三、学习寓言,掌握方法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2、抓住语言,理解内容
(1)楚国人是怎么卖他的盾的?
出示句子: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他的盾有什么特点?(板书:盾 坚固)
楚国人是怎么说的?(夸口)什么是夸口?(夸耀,说大话,吹牛)
你能学着楚国人的样子说一说吗?(点评:嗯,有点夸口的味道了。谁再来叫卖自己的盾,比他还能夸口)?
(2)楚国人是怎么卖他的矛的?
出示句子:他拿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他的矛有什么特点?(板书:矛 锐利)
那么谁来夸耀一下他卖的矛?
(点评:怎样的矛才是好矛?听出来了,你的矛的确很锐利。
谁也来推销一下自己的矛,比他还能夸口?)
(3)好,现在我们到集市上去。(师生合作读文)
师读旁白,生读夸口的话。随着一声高过一声的叫卖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师随机采访一位叫卖的同学:“卖矛的,你心里一定很得意吧,你在想什么?”
假如你是一位围观的老爷爷,听了他的话,你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一位围观的小孩,你会说什么?
是啊,有个围观的人就问他……
(4)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由于理屈、紧张或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那么这个楚国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说不出话来呢?他为什么感到理屈了?
(因为他如果说他的矛戳得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盾就不像他说的那么坚固了,如果说他的矛戳不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矛也不像他说的那么锐利了。所以他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
(5)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小结: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试想一下:那个人叫卖矛和盾的时候,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3、联系实际,明白寓意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吗?
(妈妈想减肥却大吃大喝不想锻炼,爸爸一边说太忙了一边又和人出去打麻将……)
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应该怎样做?
让我们牢记《自相矛盾》给我们的启示:(齐读)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四、提炼学法,总结全课
1、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课件出示:读课文,概括大意; 抓细节,理解内容;联实际,明白寓意
2、成语故事短小精悍,富有哲理,是我们学知识、做真人必不可少的学习伴侣。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后两则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这一课,我一直有如下想法:一是三个小故事,不要割裂开,而要作为一个整体,让孩子在读故事、讲故事中理解故事;二是通过这三个小故事,带给孩子关于“成语文化”的影响,爱上成语故事,不断习得语言,提升言语能力。
因此,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会本文的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词,如张口结舌、惊叹不已、推辞、夸口、俸禄、逼真、神韵等;(2)能把故事读正确、流利通顺,能用自己的概括讲述小故事,会背诵《画龙点睛》;(3)能读懂故事,认识故事情节设计时的“突转”技巧;(4)能联系生活理解三个成语;(5)产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第一课时能实现的是目标1,目标2,3,4的一部分,初步激发学生读成语故事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为本课的重点,难点为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课堂前五分钟是课外积累,后四十分钟是课堂教学时间,所以将课堂作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前五分钟是拓展阅读成语,从三字成语到九字成语,初步确立一个观点: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四个字的不一定是成语。
首先导入新课,初识成语。课始,谈话,逐步清晰对成语的认识,能把握住成语的来源,知道积累成语读成语故事的好处。
其次初读故事,感知内容。自读故事,知道三则故事都是寓言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大致内容。学习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部分词语。
第三步学习寓言,掌握方法。按照情节变化,把握故事内容,读懂其深刻内涵。
最后,提炼学法,总结全课。
五、说教法及学法
(一)、营造氛围,无痕浸润
成语,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这一课,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喜欢,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所以我坚持从第一分钟起,就让学生走进“成语”,走进“故事”,让学生在朗读成语,讨论成语,辨析成语来源中,渐渐建立清晰的概念,产生阅读兴趣;在“概括讲”“师生互动讲”的环节中,扩展故事内容,逐渐把握成语的深刻内涵;在讨论讲给谁听,怎么讲清楚中,慢慢说出故事蕴含的道理。
(二)、扎实训练,注重习得
一课要一得,学生能力的增长是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慢慢习得的。
一是习得解词方法。教学中,理解生字新词,我用上了图示法、构字规律等方法理解生字,运用逐字解释法、联系上下文、归类法、联系生活等理解新词,并且关注积累。
二是习得概括方法。语言故事随短小,但以“事”为中心,情节流畅,便于讲述。所以我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强调用“谁干什么”,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强调简洁概括。在学生讲述后,我又呈现了书面化的简洁概括,让学生既复习了生字,又通过对比清晰了对“简洁”概括的认识。
三是习得理解能力。故事浅显,但又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如“夸口”的话语究竟是何意呢?先让学生圈出关键词,证明楚国人在“吹大牛”,那就是“随你什么……都……”,然后师生模拟对话,学生作为围观者“问”,老师作为“楚国人”答,学生反驳;老师换一种答案,学生再反驳;楚国人沉思到底哪里说错了,学生帮助纠正。明白不可以吹牛,要尊重事实,要做广告,话不能说得太绝对: “我的盾坚固得很,一般的矛戳不穿它。”“我的盾坚固得很,大多数的矛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得很,一般的盾它都能戳穿。”“我的矛锐利得很,普普通通的盾它都能戳穿。”看来,模糊就是为了正确啊!
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
成语故事中培养学生人格魅力
9月19日下午,五年级语文教研组举行了以“在个性品读中培养人格魅力”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由蒋军艳老师执教《成语故事》第一课时。
成语,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本节课,蒋老师坚持从第一分钟起,就让学生走进“成语”,走进“故事”,让学生在朗读成语,讨论成语,辨析成语来源中,渐渐建立清晰的概念,产生阅读兴趣;在“概括讲”“师生互动讲”的环节中,扩展故事内容,逐渐把握成语的深刻内涵;在讨论讲给谁听,怎么讲清楚中,慢慢说出故事蕴含的道理。特别是在对《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进行个性品读中,蒋老师抓住楚国人是怎样卖他的矛和盾的,紧紧围绕“夸口”这个关键词,师生模拟对话,并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明白一个人说话办事不能前后抵触,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潜移默化地使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成语故事发挥对学生人格的培育。
课后蒋老师进行了说课,教研组成员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许叶老师联系自己对这堂课的思考提出了对本课的一些看法,教科室金主任对这堂课的独特解读也让各位成员受益匪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