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读词语及近义词比较等方式,学习“塘”等14个生字。
2.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积累语言。
3.借助课文和图片,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貌特征,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连一连等方式,知道蝌蚪是如何成长为青蛙的。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1.读一读,猜一猜
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谜底:小蝌蚪)
2. 今天老师手上有一封小蝌蚪写给咱们班的信,大家想知道他都写了什么吗?好,老师就把这封信读一下。大家可要认真听哦!
亲爱的二年级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我们是一群小蝌蚪。别人都有妈妈,而我们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从来没有见过我们的妈妈,不知道妈妈长什么样。每当看着别人叫妈妈时,我们都羡慕不已。我们多想找到自己的妈妈呀!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们找到妈妈吗?
此致
敬礼!
你们的朋友:小蝌蚪
x年x月x日
3.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寻找小蝌蚪的妈妈,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学生齐读课题。
4.从题目上,你知道课文写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吗?(出示小蝌蚪图片,贴在黑板上)写了小蝌蚪的一个什么故事呢?他们的妈妈是谁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蝌蚪是青蛙的幼体,他们的妈妈是青蛙。(出示青蛙图片,贴在黑板上。注意需在青蛙和小蝌蚪的图片之间预留一段距离)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他们在找妈妈时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写小蝌蚪们生活在哪里?(池塘)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塘”。
(1)请学生观察“塘”字,了解这是一个形声字。
(2)课件出示池塘的图片,请学生观察,知道“池塘”就是这类小水池。
(3)讲解:如果在池塘里养鱼,我们就叫它鱼塘(课件出示鱼塘图);如果里面长满荷花呢?就是荷塘(课件出示荷塘图)。
(4)出示词卡“水塘、池塘、鱼塘、荷塘”,请学生读一读,再贴在黑板一侧。
1.学习小蝌蚪的外貌特征。
(1)(点击屏幕,带词语的小蝌蚪图片消失)教师讲述:小蝌蚪游走了,你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子吗?请学生自由交流小蝌蚪的形象。
(2) 课文里怎么介绍的呢?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语。
(3)读后交流。(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4)学生读短语,教师指导读好短语,提示中间的“的”读得又轻又短。
(5)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脑、袋、灰”。
①出示词卡“脑袋”,提醒:“袋”字在这个词里要读轻声。
请学生给“袋”组词。教师出示词卡“脑袋、口袋、袋子、袋鼠”,请学生读一读,再贴在黑板一侧。
②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发现:认真观察,想一想,可以怎样记住这个“灰”字呢?
教师讲解:“灰”是一个会意字,从火从手,意思是火灭了成为灰烬,可以用手拿。
(6)引导交流:小蝌蚪们甩着长长的尾巴,请你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你能从“甩”这个动词上体会到什么?
请学生用“甩”字说句话。
4.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的样子。
教师小结,引导读好第一自然段:可爱的小蝌蚪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一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小青蛙的外貌特征。
(1)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根据学生回答,显示青蛙图片)课文的哪一段告诉我们青蛙妈妈的样子?(引导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小蝌蚪外貌特征的方法:还记得刚才我们是怎么认识小蝌蚪的吗?
(预设先找出描写青蛙的段落,再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词语,接着读一读描写青蛙样子的词语。)
(3)按照“找”“画”“读”的方法,开展同桌合作学习,认识青蛙妈妈。
(4)汇报交流,引导学习。
小组分享找到的描写青蛙妈妈样子的短语。(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指导学生读好短语,教师指导。(通过评价语提示学生读出青蛙外貌的特征,如:碧绿的衣服真好看;我们看到了雪白的大肚皮;青蛙的眼睛鼓鼓的,真有趣……)
(5)穿插讲解生字眼、睛。
书写指导:
眼:左窄右宽,左部横向笔画间隔要均匀,右部稍长,撇短捺长。
睛:左窄右宽,左小右大。
(6)教师范读,比较原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师读句子: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穿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比较原句,发现不一样的地方。
讨论“披着”可以换成“穿着”吗?说说理由。
当学生阐述理由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出示两幅图:图1小朋友穿着衣服,图2小朋友披着披风。引导学生区分“披”和“穿”。(预设:“穿”一般衣服上会有扣子或者拉链,“披”是指衣服覆盖在肩背上—披着碧绿的衣裳,才会露出雪白的肚皮)小结:原来,“穿着”是把双手穿进衣服的衣袖中。“披着”是衣服覆盖在肩背上。而“鼓”呢?在这里“鼓”可不是乐器了,是“凸起”的意思。“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你们看,作者用词真准确!
3.学习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1)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一点儿也不像,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请学生边读边找,将小蝌蚪的变化用波浪线画出来
(2)学生交流分享找到的句子。课件依次出示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请学生读一读小蝌蚪的变化。(男女生轮流读,齐读)
(4) 小青蛙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呢?请大家按顺序把右侧的图片连起来,再完成后面的填空题哦。
小蝌蚪先长出了( ),过了几天,又长出了( ),再过几天,尾巴渐渐( ),小蝌蚪长成了( ),最后尾巴( )
(按照小蝌蚪长成青蛙的顺序,依次填空“后腿”“前腿”“变短了”“小青蛙”“不见了”)
3. 游戏巩固。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样子,了解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小蝌蚪在寻找青蛙妈妈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