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刘洁论文《“其实我很累”》荣获武进区德育论文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7-10-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洁

“其实我很累”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刘洁

摘要:好学生的内心世界精彩纷繁,当沿着成人意愿铺就的道路前进时,心中也充满迷惘与压抑,需要教育者对孩子给予价值观上的反馈与正面力量。对于好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教育者应该意识到好学生的行为动机与其真实想法。了解好学生的最渴望的生活与学习状态,并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关键词:好学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说小鱼儿是好学生,我是从儿童未来发展角度界定的。小鱼儿成绩优异,思维活跃,和班级同学友好相处,有领导能力,榜样意识,品质良好,懂礼貌,守纪律。这些标识从一定角度考虑能够判定他是个不错的“好学生”。 时值笔者的奶奶过八十大寿,也就是小鱼儿的曾祖母,我们一大家子正好聚聚。小鱼儿是整个家族中最小的孩子,大人们总是什么都迁就他。在还没有开饭之前,大人们都希望小鱼儿给大伙表演个节目,小鱼儿腼腆的躲在外婆身后,不愿意。开始时,他什么都不说,像个小姑娘一样害羞的,摇摇头,后来他不厌烦了,冲着长辈们吼了一声:“说了不表演,你们烦死了!”我被这个表面温顺的小鱼儿这么一吼,半晌没有回过神来。为什么这个平时在老师和家长面前乖巧懂事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大人们只顾着傻笑,说道“没看出来这小子还有点小脾气呢”。我直觉到这一吼似乎是孩子内心蓄势已久的喷发,也许那时候的他才是真正的小鱼儿。吼了一句之后的小鱼儿一直在被他爸爸训斥,他自顾自闷头吃着桌上的凉菜,似乎努力克制着什么。哪个才是真正的小鱼儿呢?那顿饭,小鱼儿埋头吃了很多,也不说话,吃过了之后,他悄悄跑来希望我和他一起出去走走。我欣然答应了,希望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其实我很累,是“小鱼儿”在和笔者聊天时发出的很有感慨的一句话,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考。这里的累,更侧重于孩子与教育者之间因为不理解或者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心累”,是莫名的无力感与压力。

质的研究是不倡导推论的,所有的结论都应该限定在本个案研究中。所以,笔者在此所做出的思考和分析,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推论,而是基于本个案的一些讨论。

1、有“好学生”光环的孩子到底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笔者曾向优秀教师们询问“好学生”的标准,现在的教育者更期待遇到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踏实,行为习惯良好,善良懂事的学生。他们认为,成绩总是有上升空间的,而孩子的良好学习素养和思想品质一旦养成是最宝贵的。小鱼儿的父母一味的追求成绩的优秀和荣誉的多少,让年幼的孩子内心笼上成人的“主观愿望”。孩子受压迫的学习,而非内心真实意愿,会让学习成为小鱼儿痛苦的一件事情。

在和小鱼儿的交流中,笔者观察注意到这个孩子眼神中对自由和被父母理解渴望,他爱他的长辈、伙伴和老师,期待着能与这些他爱的人一起做快乐的事情。外出郊游,一起玩桌游,听母亲讲故事,和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些属于童年的符号,都是小鱼儿渴望的生活。

小鱼儿同样喜爱荣誉,可为什么反感父母为了荣誉为他所做的一切呢?笔者从小鱼儿对自己是学习委员,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多日的随堂观察,与班主任和其同伴的交流,总体得出结论:小鱼儿这类的好学生享受的是“好学生”这一荣誉带来的满足感,一种被喜爱,被同伴友好接纳的幸福感,满足感。

2、家长、老师的素质和教养方式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现在家长和老师,一方面作为教育者,另一方面还充当着保护者,施教者的身份。那是不是这就是爱学生该担任的角色呢?当今的孩子更期待教育者能像朋友一样倾听他们的思想,平等民主的家庭学校教育方式是学生最接受的。

    小鱼儿的家长本着“为他好”的思想,给他报名兴趣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胜人一筹。可他们失望的看到小鱼儿并没有很大的进步,甚至越学越没有主动性。教育者盲目的爱,让受教者内心排斥,反而事倍功半。孩子的成长需要一颗愿意陪他一起成长的父母的心,这是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家庭教育中的民主意识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孩子的快乐成长,是所有教育者最重要的出发点。这需要教育者扮演好“拉拉队”而不是“裁判员”的角色。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家长一直站在孩子身边加油呐喊助威,给孩子们增添自信心,善于从整个比较中发现参赛者的优点,以此来鼓励参赛者再接再厉,下次尽力取得比赛的胜利,而不是一味地职责参赛者做了错误的决定或没有努力参加比赛。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家长在亲子相处中的角色就是“律师”。当孩子做错事或处理事情出现偏差的时候,家长不能是“法官”,直接做审判工作,而是和孩子们好好交谈,发现孩子真实的内心需求,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多听听你的当事人心里所思所想。小鱼儿的父母所付出的爱之所以不能得到儿子的理解,就是因为如“法官一样独裁”而没有问小鱼儿最想要的生活。

    在学校,老师应当将目光给予每一个孩子,多去倾听好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好学生的辛酸,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帮助他,与他一起努力,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是把人培养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教育应该是通过主体间心灵的沟通,促进受教育者本真自我的实现,所以,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归宿都是“人”。然而,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无价值内涵的人,人的具体性、生动性、独特性、不可重复性决定了教育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复杂性和生成的无限可能性,因而,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应用内蕴着宽容精神的人文关怀关爱学生,给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宽容、自由、充满爱的发展空间,引导他们去充分地认识自我,张扬个性,完善人格,追求意义,提升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风格,实现自己特有的生命价值,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人性光辉,书写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华章。

3、儿童自我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潜在问题

1)儿童自我发展往往是由自我的“乐观主义”到相对的“现实主义”。最初,儿童对自我的认识通常比较乐观、积极,也有些过分高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概念趋于实际。小鱼儿一直以为自己是超级无敌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现实社会的接触,开始发现并承认自己跳绳不如别人,作文没有别人写的好,只希望父母能让他做一个快乐的“学习委员”。另外随着年龄和社会接触的增长,男孩在身体能力、生理外貌、数学、情绪稳定性、问题解决和自尊方面有较高的自我概念 。小鱼儿在父母唠叨的时候,有意的克制着自己的情绪,随后又邀请笔者出去散步进行情绪的释放,很清楚自己因为什么而不开心。对父母的跳绳要求和自己的力不从心,有着强烈自尊心而抵触。

2) 家庭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环境,父母作为儿童早期的重要他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让儿童感到自己值得被爱,合理期望帮助儿童明确行为准则,根据理性标准评价行为,形成较高的自我概念。同胞间通过谈论各自的心理状态、开玩笑、互相帮助等方式,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促进了自我概念的发展。小鱼儿在温暖受宠的环境下长大,他一直觉得自己是被爱包围的,当面临自己无助的学写作等兴趣班时,强烈的渴望被爱和理解。平时与同伴相处,小鱼儿一直以“学习委员”要求自己,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他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高大,这在一方面也增加了小鱼儿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小鱼儿的幸福感源于生长需要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会交往的尊重与认同,课堂表现时的自我实现,这种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3)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寻求更多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自外界的评价与自身体验相结合,形成不同水平的自我概念。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就可能对自我价值产生疑问。小鱼儿之所以觉得自己是好学生十分光荣,原因就在于老师对好学生多表扬,多给机会表现自己,同伴之间也多喜欢与好学生一起玩,好学生更易被接纳与欢迎,长辈们对好学生的小鱼儿也更多包容与喜爱。

4)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认知能力、心理的随意性和目的性不断提高,进入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孩子向师性极强,处于道德认知的权威阶段。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的喜好与反馈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其自身的认识。杨老师因为小鱼儿上课不喜欢举手,渐渐自觉得不叫他,小鱼儿却一直认为杨老师不喜欢他,语文成绩不再拔尖,小鱼儿甚至认为自己的语文就这样了,没有进步空间了。相反,英语老师的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英语是最棒的,爱上英语,名列前茅。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经常以揣摩老师的想法来行动,觉得老师的决定总是对的,过度依赖教师评价是儿童自我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二)对好学生家庭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线。学生掌握了“做人”的准则,完善了“做人”的素质,不但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还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好学生光环的孩子,本身的心理压力就比普通学生要大,他们的自尊心,幸福感需求也较大。一个温暖、和谐、充满真爱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

1、好学生父母要多理解孩子,同时引导好孩子成长

    好学生的自我认知一般呈现出期待高,自尊强,自我感觉良好。由于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他们的所作所为有着强烈的向师性。此时,家庭教育成为课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自我认知,树立健康人格的重要课堂。观察,倾听,分析,理解,交流,启发,引导是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把握他的思想脉搏,从而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小鱼儿的父母在发现其家庭聚会时候的愤怒一吼之后,并没有及时了解其心声,而是责备,导致小鱼儿对父母爱的误解,无助而低落。因为父母的家庭权威地位,孩子大多不喜欢主动找父母交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孩子没有一吐为快的需求,从而抒发他们的内心抑制不住的情感。尤其在他们成功的时候,遭遇创伤的时候,他们最想与之交谈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小鱼儿的父母平时因为总是拿工作忙找借口,很少和孩子交流学习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们喜欢直接找班主任询问,生活上因为祖辈们关心着,所以也很少关怀。小鱼儿很多心事都无人诉说,所以在家庭聚会后他实在很难受的时候,选择了笔者,一吐心中不快,作为长辈,我们必须做到专心致志,放下手中的事,适时说些推波助澜的话,点燃其进一步交流的热情。家长需要学会倾听,尝试着换位思考找到其行为中上进的一面因势利导,必定能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的人格。小鱼儿妈妈知道他因为跳绳不及格而会影响三好学生时,并没有帮助小鱼儿加强体育锻炼,而是一味的责备,本末倒置。小鱼儿本来就很无助,他渴望父母能给他帮助与理解,却得到了责备,使他对跳绳产生憎恨,对三好学生评选产生恐惧。父母出于孩子未来发展的考虑,帮助小鱼儿报了很多兴趣班,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因为一切决定都没有考虑到小鱼儿的观点,导致学而无用。

    现代家庭教育,倡导家长要和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讨论交流环境,多听取孩子的想法,做一个能就孩子关心的问题发表有新意有启发的观点。小鱼儿的父母希望他写好作文,于是乎在没有和小鱼儿商量的情况下,给他报了市里最有名的写作班。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让他的写作有所提高,反而觉得自己的业余时间完全被父母支配着。为了鼓励他继续努力,父亲总是会给予一些物质奖励,逐渐使孩子迷恋其奖励而轻视了学习。其父母还希望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带他去学习画画,学习书法。表面上学得东西真不少,可孩子的素养和气质并没有被启发,因为其父母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

我不由得想到:你要让你的孩子优秀,那么你必须足够优秀。

我曾和小鱼儿的爸妈提议,带孩子去看点画展,音乐会,让他领略艺术的无穷魅力,当他真正喜欢了,再给他创造机会去学习,去深入接触。家庭教育,给孩子多点理解,给他们多点机会,引导其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对于跳绳不好,其父母可以陪他一起训练,让其在训练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与跳绳的快乐。对于脾气暴躁,不听管教,其父母可以将最完美的小鱼儿和此时的小鱼儿进行比较,让孩子自己发现最棒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家长的一举一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他们的孩子未来的“做人”的方式方法。

2、优化学生人格发展和表达自我的能力的教育环境

1)家庭氛围和谐,教养方式人性化

家庭教育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环境,也包括家庭成员间平等互助、彼此关爱的家庭氛围。在平等、民主、亲切、融洽的氛围中实施家庭教育,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小鱼儿的家庭,平等亲切,却少了一定的民主,父母的决定很少考虑到小鱼儿的真实意愿,其自由愿望严重的受到了限制,在家他没有很好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导致了他叛逆,痛苦的表现。

提高父母自身的素养,形成对好学生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养育观。父母要树立全新的家教观念, 给子女良好而科学的教育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多给以关心爱护、引导与帮助, 少一些限制与强制, 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少一些包办代替和自以为是, 这将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小鱼儿的父母出于“爱”孩子,而报兴趣班,因为没有倾听孩子的心声,难免显得包办,孩子内心抵触,无奈,导致小鱼儿在聚会时故意不听父母的建议,恶性循环。其父母对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与改变是帮助小鱼儿树立健康人格的重要内容。

2)重视儿童人格结构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儿童真实自我表达都需要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学会释放压力,吐露心声,分享喜悦,学会沟通。班主任老师要多关注每一个孩子,对于成绩差的孩子给予鼓励,对于各方面优秀的好学生,多关注其课外学习与生活。运用日常游戏,让他们学会释放内心最真实的自己,运用日记本的形式,让孩子学会和教师树立信任的关系,学会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观点,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冬华.爱孩子,你该扮演什么角色?[J].教师“心”干线.2011.12

[2]杨涛.论宽容教育[J].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7.04

[3]刘凌.沈悦.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4]姜顺启.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堂[J].2004.04

[5]万生彩.和谐家庭与儿童人格[J].济南大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