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张晓丹老师专题讲座《指向有温度的语文教学》(2016.11)
发布时间:2017-10-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晓丹

指向有温度的语文教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2016年的第一场雪在匆忙中带给大家一份惊喜,当然也带来了寒冬的凛冽。然而,今天下午,这三堂课,三位年轻教师的精彩演绎,让我们心中涌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暖流。这是对小学语文的执着,这是对课堂教学的热情,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拔节。而此时此刻,作为看着她们一路成长的也钟爱着小学语文的我,内心更是充盈着无限的暖意。今天,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借助三位青年教师活力四射的课堂教学,和各位一起聊一聊我心中的那带有温度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温度一词,源于十一月初,我参加了“千课万人”,有幸聆听了国学大师于丹教授对语文的解读。我忽然明白:语文是我们的国语,更是我们的母语。母语是根,就像母亲般关照着我们每一个人。当人长大、忙碌的时候,可以忽略她,但她的温暖和守望一直都在。中国的语文,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留下了什么样的观念,留下了什么样的内容,这些就是靠我们小学老师来传递的。人越大越会在词句中去寻求一种思想的意义,但是人越小,越会在一笔一划之中寻找本来的中国语文的道理和温度。所以,孩子需要语文,更需要带温度的语文。

那语文的温度何在?用于丹教授的话说,我们手头的每一本教科书,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本身就是有温度的。也就是说文本是有温度的。如何让冷冰冰的书本、冷冰冰的文字、冷冰冰的符号会说话、会思考、会传情,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我全程参与了三位老师的备课、试教、修改的磨课过程,发现她们在以下三方面作出了努力,找到了文本的温度。

1、文本纯净的解读。一般我们拿到一篇课文,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教参,然而也正因为对于它标准性和权威性的盲从,而忽略了自身的理解和思考,让文章失去了该有的情感和温度。所以,最最要紧的是静下心来阅读文本,以读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据我所知,这三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

2、儿童立场的解读。三位老师呈现的正好是小学语文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语文课堂。她们面对的是不同阶段的儿童,所以就儿童立场的角度来说,要求、目标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儿童视角,对于文本的处理也就完全不同了。以勇老师执教的《秋姑娘》这篇新教材来说,二次试教,勇老师总觉得别扭,邀请徐校长试听,一下就找到了症结——勇老师刚刚从四年级回下了教一年级,对于目标的设定、流程的选择还是停留在中年段,徐校长当机立断,让勇老师重新审视一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重新备课。而刚刚的课堂,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勇老师和一年级孩子已经比较融合。而郑老师的《春联》,一开始为了讲清“抑扬顿挫”,特别强调“平仄”,花了很大的气力,发现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一知半解,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她大胆取舍,一带而过,我们发现学生也完全能理解。所以,儿童立场需要我们教师有准确的儿童视角,要为了儿童大胆取舍。

    3、广泛吸纳的解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如果只凭自己的理解感悟容易走极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广泛吸纳就能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点燃自己的智慧,也丰满我们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杨老师就是一个特别有思想的老师,我们不仅要惊叹于她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对林肯这个人物的深刻剖析,还有那一环扣一环指向于写作的阅读教学设计,这一切均来自于备课时,她的广泛吸纳。

像这样的文本解读,就读透了文本,读出了文字的温度。而我们更要做的是,要把这种有温度的文字传递给孩子。所以,语文的温度更源于课堂的温度。于丹教授认为:语文课堂应该给予孩子母亲般的关照。我认为,这母亲般的关照就凝聚在三个关键词:生长、情感、完善

    生长:用叶澜教授的话说“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我认为,语文还是要姓“语”,老师还是要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落到实处,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要扎实、有意义、讲效率。勇老师的《秋姑娘》以“找秋天”这一语言活动一以贯之,通过读、品、赏、仿,扎扎实实地带着孩子一步一步走进文本、亲近文本、感悟文本、创造文本,得到阅读的提升。郑老师的《春联》不局限于文本,放手让孩子课外拓展,自我感悟地基础上,适时点拨、指导,回归文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课堂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孩子们无论是收集信息,还是语言表达,都有了质的飞跃。而《鞋匠的儿子》,杨老师没有把目光停留在对这位伟人的认识和解读,而是用不同版本的结尾,让学生品析,从而找到写作中结尾的妙方,验证了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文本无非是个例子”。

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他用那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我认为,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思维、智慧、能力地投入,语文课堂才会拥有它的温度。杨老师就以她的睿智、她的激情、她的魅力,将林肯这个伟人的形象、价值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郑老师的平、温润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于学生心灵,一如她课堂教学中的“润”字环节,平淡而蕴藉。而满怀童真、装满童趣的勇老师就是以一个孩童的姿态,或抱、或闻、或尝,这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让生活浸润语文,让语文直抵童心。所以,情感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的语言、语文的味道、语文的色彩,语文感悟。

完善:都说遗憾也是一种美。可能一般老师认为,公开课或者一堂好课一定要做到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但是,我认为有温度的课,一定会有缺憾,需要不断去完善。

正是这些提升的空间,我们老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所以,我们的课堂真的不需要花拳绣腿,不需要轰轰烈烈,就只要家常的味道,有的是氤氲的茶香和被滋养和唤醒的欢欣,那应该就是春天太阳般的温度。一元之始,幻化催生出一个蓬勃的语文的春天!

    老师们,语文是一门温暖的功课,温暖自己,温暖孩子。它就像小火炖汤,精心熬制,慢慢炖煮……最后,那种特有的香气就会弥漫在你的生命周遭,贯穿你的生命全程。一名有理想的老师,应该是有温度的老师,教有温度的语文课,具有强烈的愿景、温暖的情怀,做一个温暖心灵、点亮人生的老师,才是最幸福的。这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