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小语中潜藏的艺术品味
——浅议小学语文与美术教学融合的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张晓丹
摘要:新形势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小学语文与美术的融合,可以实现课程知识之间的优化组合,从而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功能,以活泼的方式激活语文的课堂教学,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术 能力
在传统教学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各个学科有着明确的界限,很少进行借鉴与交流,教师也只关注本门学科的内部沟通与衔接而忽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实现课程知识之间的优化组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与文字语言相比较,图画语言往往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乐趣,刺激小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美术元素,体现了文化与艺术之间的结合,美术元素能够使得语文课堂得到极大丰富,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
一、结合汉字的形象性巧记字形,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识字的总量约3000个,识字量大,内容枯燥。因此,成功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素质。
汉字中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占90%以上,而这些文字产生都是与其最初的象形字分不开,可以说中国的文字其实是一种图画式或者是部分抽象的图画式文字,它与美术的渊源极深,是同祖同宗、同根同源的。共同的形象性的特点为识字教学与美术造型艺术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绚丽缤纷的色彩更能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感官,符合低年龄段学生思维的特点。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与语文适当结合,能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形象的能力即观察能力的同时,激发情感、创造意境、烘托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获得美的体验,更好地掌握汉字,提高识字效果,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
结合插图、简笔画能很好地领会字意。低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在字的上方注上了拼音,还配有精美形象的图画,为儿童识字写字设置了很好的情境。如在苏教版第三册《识字3》(P10-12)中,就配有多幅形象的文字插图。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插图,分析“笔”“尖”“看”这三个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另三幅插图,并与相应的字对照,分析每个字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从而体会“灶”“尾”“歪”这三个生字的构字特点。就这样,借助插图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学生便从中悟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文中插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认字形,解字意,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识字教学中融合美术还有利于字词的积累。字理识字与美术恰当地结合,将汉字转化为形象的图形,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看图识字是一种很重要的认字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画画写话本》,做作业时把学习的生字画出来,然后再写出来,还可以在识字本上画画熟悉的喜欢的事物,再写写名称。既巩固了已教的字,也拓展认识了没教的字。增加了识字量,丰富了积累。
图字对应对于巧记难写字、明辨易错字,有着很好的效果。正是象形文字具有的简单易写、与实物相似等特点,给识字写字教学美术化提供了可能性。生字教学中,往往还会碰到一些难写、难记、容易出错的生字。引导学生运用美术形象记忆生字,学生往往会记忆深刻,过目不忘。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P8-11中,“日、目;冫、氵;艹、?”部首的字极容易混淆。课文中出示了这6个部首的象形字,结合图片,更加地明确地做出了区分,形和义相结合,使学生了然于心。
二、运用美术化的方法指导评价,优化写字教学
中国的汉字是美的载体,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灵动的生命,我们应该教学生走近它,欣赏它,热爱它。而写字更是一门艺术。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它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之一。”因此上好写字课,对学生进行写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家拉扎勒斯指出,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的勤奋学习。所以,在写字教学中,利用课件中的绘图工具,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小动物“老师”,对书写的笔画、笔顺及注意点进行指导、提示、评价,以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缩短老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写字训练。
写字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写字前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字的结构,训练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的能力。动笔前,让学生先从整体上看看要写的字的框架结构和结构方式;然后再观察字的各个部分,看看它的构成部件或笔画;最后综合观察汉字的各部分所占比例,以及主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在指导学生写“山”这个字时,先仔细观察,知道这个字是独体字。竖必须在竖中线上。如果偏移竖中线,字就歪了,不美了。只有让学生学会观察,深入掌握汉字的笔画、部件及整体结构,自己动笔时才能一气呵成。
三、图文结合,突破重难点、加深理解,促进阅读教学
1、词语教学,图文对照辨明词义。
词语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学过的词语理解会用,牢固掌握。由于学生年龄低、阅历浅、生活视野不广,对有些词语所描绘的环境或景物的理解总是不够透彻。此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觉理解词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先出示放大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丹顶鹤后问,谁认识它?并揭题板书“丹顶鹤”。齐读课题后,让学生看图,问,谁知道“丹”是什么意思?学生借助插图,马上就知道“丹”是红色的意思。图文对照,了解词义,认识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不失为解词的极佳方法。
2、课文教学,“文”“画”渗透,促进感悟。
语文是利用语言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而美术是通过造型艺术来传播,两者有诸多相同的目标。学习语言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又能促使语文想象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术,二者有机结合,对于阅读教学效果将会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如教学《乡下孩子》一课,城市的孩子对农村孩子的生活不是十分了解,文中的插图就直观形象地向他们展示了农村孩子的生活风貌:乡下孩子,头扎小辫,手挎竹篮,在田间高兴地捉蝴蝶……通过感官的刺激,城里孩子感受到乡下孩子生活是多么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美术教学的手段、技巧和方法,将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形象的图画相结合,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3、古诗教学,赏画说画,解意悟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某些古诗的教学中,融合美术,运用课本插图,或展示相应图片,抑或是画古诗,创作出自己的诗书画作品等方法,能够全方位地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激发学习兴趣与情感,提高理解能力。
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想要紧握并突破教学重点,古诗配画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先自由诵读,读熟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使学生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有了直观的感受,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绘的情景表达出来,对相应诗句内容有初步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关键字词加以解释,解除学生疑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再读古诗,此时边读边想像画面,自然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接着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诗句的含义时,理解诗意就会水到渠成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如在讲杜甫《绝句》一诗时,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情景:窗户外,柳枝吐翠,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由此可见,利用插图、配画让学生理解诗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像诗境,体会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想象画面,融入诗境,体会好诗人内心的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才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关键。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诗人以奇特夸张的想象、与众不同的比喻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泻的美景,气势雄伟,令人惊心动魄,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豪迈感情。教师在讲解前两句时,就要使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出这样的景象:“艳阳高照、奇峰耸立、紫气升腾、飞瀑凌空”,接着在讲解“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则要启发学生从姿态、气势和高度三方面想象出瀑布的气势。再通过对“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讲解,让学生体会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形象思维初步进入诗中表现的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的意境。最后,当学生对瀑布充满期待时,教师利用图片展示瀑布景观,配以音乐,学生的情感再次受到强烈震撼。
借助课文插图和相关图片进行古诗教学,既能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又能让学生领略山美、水美、音乐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情景交融、绘写结合,拓展作文教学思路
叶圣陶曾说:“文章就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小学作文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有利条件,使之能愉快写作。作文与美术巧妙地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作文的质量。
例如,指导四年级学生写作《我爱我的家乡》时,写作前,教师呈现一幅幅画面:绮丽的金山、享誉千古的金山江天禅寺;雄秀的焦山及久付盛名的焦山碑林;险峻的北固山,稳健的甘露寺,图片一旁标注:“京口三山甲东南”。南郊的鹤林、竹林和招隐三寺,山岭环抱,林木幽深,图旁标注:“城市山林”。别具风情的宋元古街,精巧独绝的过街石塔,隐于苍松翠柏中的昭明太子读书台,雕塑珍品六朝陵墓石刻,风景名胜西津古渡等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眼前的情景使你想到了什么?由于学生看图片时仿佛身临其境,原来难以下笔的抽象作文题,在脑海里构成了有声有色的立体画,顿时思维活跃,表达欲和创造动机油然而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以前,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图片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联想。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配有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大多妙趣横生,形神兼备,让人激情飞扬,给师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给师生留下了无限的创造天地。如在苏教版第三册《练习2》中,一综合性训练的题要求学生观察秋天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像这样可以用来进行说写训练的插图,教材中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素材,灵活使用插图,就能为学生创造说写的机会和内容。
五、说画结合,优化口语交际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口语交际内容及教学方法与美术进行整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达到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与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天性就是好说、好动。教师就要利用他们好说、好动的天性来培养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讲《爱吃的水果》一节课时,教师让每一位同学找出一张纸,把自己喜爱吃的水果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来画,再涂上符合水果的颜色,学生画完后,教师适时引导,“你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画得水果吗?”“你能为你画得那么多好吃的水果写几句话吗?”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说写的兴趣,班级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会流露出跃跃欲试、兴奋的情绪。首先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然后小组内派一名代表上台前拿着自己的作品有条理、有顺序地说说。有学生画的是在蓝天、白云下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每个树杈结了不同的水果,有苹果、橘子、梨子等一些水果,大树上还有一些小鸟在栖息着。大树下面有一些小草、野花。在大树的不远处还有一户人家,一条蜿蜒的小溪从山涧流到大树前。在愉悦的口语交际气氛中,学生确立了自信,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培养了自主学习、说话、听话的能力,为今后的作文打下了基础。
六、学科融合,拓展综合性学习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科资源,让语文学习在学科之间进行综合。跨学科的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再加上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本身就具有综合的优势,以语文学习为切入口,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在学生制作习作集的综合性学习中,封面设计就涉及到了美术中的创意、绘画、审美等能力。在成果展示部分体现了语言组织能力。我们要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
在低年级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把活动主题与其他学科老师交流,渗入各学科。如结合自然季节的到来,语文课教《春笋》,音乐课教唱春天的歌,美术课画有关春天的画,自然课教师带学生到校园内外去找春天,采集标本等等。一周以后召开《赞春》或《美丽的春天》为主题的汇报会,会上展出学生画的画、采集的标本,朗读有关春天的课文,朗诵赞美春的诗,讲春天的知识,唱春天的歌等。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各学科无不于智育中,含有美育之元素。”语文课本的内容极为丰富,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将美术与语文教学融合,语言文字的美和艺术的美相融合,能获得很好的美育、德育、情感教育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多种形式的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创造平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