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生命教育"四个一":中小学为什么要开展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所以必须树立生命第一的伦理观,这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同样重要!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标应当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性彻悟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实施生命教育。生命受之于父母,成之于社会,寄寓着无限希望。生命教育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必修课,而且从生命降临的那一刻就应该开始。可是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作家冰心在《谈生命》中是这样诠释她心中的生命——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重要,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主题: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中小学为什么要开展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人的生命存在是一个完整性的存在,这是生命存在的最根本的特征。因此,强调生命的完整性在当前生命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的生命存在包括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而我们过去的教育比较重视的是学生在学校这一段时间内的生命发展和完善,所以强调要让他们掌握知识、学习技术、训练技能,将来找到一个好 工作,却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整个过程的培育,特别是对生命的死亡认识、理解和接受。人的存在首先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这是生命的物质前提,但是,生命的存在又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命的生成和发展,而是要追求生命的意义、价值、精神、信仰等形而上学的维度——人文性。因此,生命教育就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精神生命、价值生命。也就是生命的人文性。青年学者刘济良博士提出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

  (一)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第一步。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生命形成科学的认识,做到了解生命、.进而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首先,要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构造,让他们懂得三个生命体从孕育到成长是一个神奇而又复杂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体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自然的恩惠下、.在社会和家庭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要认识到能够来到这个世界是件多么幸运的事,要怀着感恩之情来过好每一天。在对生命有了基本了解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因为生命来之不易,所以就不能随意低毁生命、伤害生命,而是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各种体验。另外,由于每一个生命都是具体的,所以,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以一种宽容态度来接纳自己与他人。

  (二)生命价值的教育

  对生命价值及生命意义的探索追寻,是学校生命教育中的核心所在。 第一,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信念。唤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能力,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让生命充满意义。 第二,鼓励学生要不断努力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性与不可逆性,所以生命是无比珍贵的,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是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学校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培养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死亡教育

  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宿命,是无法避免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生必有死,生与死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创造了完美的奇迹。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享受着青春带给他们的愉快和欢乐,在他们充满斗志的意识里,很少对死亡有深刻的认识,更没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因此,个别学生不懂得生命的珍贵和短暂,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

  死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死亡,帮助他们培养坚强的品质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惧怕死亡,珍惜生命、爱生乐生、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延长生命长度,拓宽生命的宽度,生命来自不易,生命是宝贵的,即让学生明白一旦遭遇意外,保护生命是第一位。

  (四)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教育在学生生命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迫在眉睫,中小学主要从挫折教育、责任教育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心态。”

  1、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接受客观事实的态度,提高学生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力量,意识到挫折的积极意义,最终“拓宽人的生命情怀,丰富人的生命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责任教育

  培养学生不仅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而且还要对社会、国家负责。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轻易践踏,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