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方燕的教学设计《夹竹桃》获省十一届“蓝天杯”教学设计三等奖
发布时间:2017-10-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方燕


                            《夹竹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作者:方燕   邮编:213162

     一、【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夹竹桃》

     【教材简析】:《夹竹桃》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学期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课文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合。第六单元一组课文的主题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由《广玉兰》、《夹竹桃》《诗两首(石灰吟于谦;墨梅张志和)》三篇课文组成。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夹竹桃》是季羡林写的一篇被人誉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本篇为节选。在这篇散文中,季先生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了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按总—分—总的顺序,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 

     三、【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培养审美情趣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3. 透过文字,补充资料,感受学界泰斗季老的人格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情感,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五、【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六、【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始终紧扣文本,让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自主研读,并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教学夹竹桃韧性这一重点段时,首先紧扣韧性一词,让学生通过朗读第四自然段中对夹竹桃的描写,谈谈对韧性的看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再引导学生紧扣句中的………”“无不两个关键词展开思考,并结合所设计的相应的说话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夹竹桃的韧性。通过这种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方法,再加上情感朗读,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这一韧性”“显得非常可贵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学完这一部分,让学生联系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来谈,让这种韧性也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七、【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散文,题目是“广玉兰 广玉兰与我们的龙城常州有着不解之缘,它是常州的“市树”。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陈荒煤借描写广玉兰淡淡的幽香,洁净高雅的花朵,花开的各种形态,终年不败的叶片,来表达自己对广玉兰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的写法叫“借物抒情”。齐读作者的心声。

   3、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种植物,看大屏幕,它有一个非常形象而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注意,夹是一个多音字,这里读jiā,看看夹竹桃的叶片、花朵,请你猜猜它名字的由来。这就叫“顾名思义”。

   介绍夹竹桃:夹竹桃的故乡在印度,十五世纪作为一种高雅的观赏植物传入我国,成了我国各地常见的、普通的观赏植物。但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因此不适合室内栽培。

  4、 可就是这样一种常见的、普通的、还有毒的植物,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老爷爷却对它情有独钟,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夹竹桃的美文呢!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季老这样写道,引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你从两个“不是”和两个“最值得”上分别体会到什么?(夹竹桃确实很普通、很平凡;但在作者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过渡:夹竹桃究竟魅力何在?让我们去文中寻找答案。

   、精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将课文读准读通读顺;课文哪几小节是直接写夹竹桃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找到了吗?课文哪几小节直接写了夹竹桃?(课文2、4、5小节)

2)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三小节,看看这三小节分别写了夹竹桃的什么?

A、指名读第二节,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夹竹桃开花的景象)

同学们,季老院中的这两盆夹竹桃开花时,一盆红似火,一盆白如雪,我们知道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季老院中的这两盆夹竹桃开花时却红白相间,色彩和谐,非常融洽,宛如火上有雪、雪上有火。这一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难怪季老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B、指名读第四节,这一小节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韧性)“韧性”指什么?(本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也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花期长、生命力顽强)

哪些语句写出了夹竹桃花期长、生命力顽强的可贵韧性?(无日不、无不)

    夹竹桃具有花期长、生命力顽强的可贵韧性,难怪季老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C、第五小节又写了什么?听老师读(一句话概括: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理解:叶影参差(有长有短、高低不齐);花影迷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难以分辨)。哦,这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朦胧美正是作者产生幻想的原因。

那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我哪些幻想?(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月光下的夹竹桃还可以引起了我许多幻想?文中没有写,请你展开想象模仿句式说一说。

这一小节的第一句话也很有讲究,值得关注。齐读,“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中的此指什么?(上文夹竹桃花期长、生命力顽强的可贵韧性)还不止于此是因为下文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可见,这句话是文中的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读书时我们特别要关注段落开头的关键句。

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难怪季老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D、小结:同学们,课文2、4、5小节直接描写夹竹桃,具体写了夹竹桃奇妙有趣的开花景象;花期长、生命力顽强的可贵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这三点正是季羡林爱上夹竹桃的原因。(看板书)

  1. 那第三小节又写了什么?自由读,一句话概括。(抓总起、总结句提炼概括:季老家里院子里,常见的花应有尽有,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景象)

         默读第三小节,请你圈一圈,数一数,作者一共写了几个季节里开的几种花?(春夏秋三季十四种花) 想一想:作者分别从花的哪些方面写了自家院子里一年三季的花儿?(品种、颜色、香味、姿态等)请你把这一小节分为三层,三层之间是总分总关系。

       、揭示写法

    1、读书贵有疑,读了这一小节,再看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2、课题是“夹竹桃”,而课文第三自然段却描写了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14种花,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到夹竹桃,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现在,你知道作者用意何在?(将夹竹桃和其它花进行对比,更加衬托出夹竹桃桃花期长、生命力顽强的可贵韧性。)(这是去年毕业考试课内阅读片段,尤其要关注。)

    3、小结:在这篇文章中,季老采用直接描写和对比衬托的写法,目的都是来表达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赞美、敬佩之情。这同样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4、其实季羡林喜爱夹竹桃还有一个原因。听,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暗、屈辱的历史,多少有识之士忍受不了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语言学家季老偷偷地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他始终如一地坚持写作,从年轻时的红衣少年,写到白发先生,生命不息,笔耕不止!这就是季老坚韧不拔的可贵韧性。所以,季羡林爷爷写夹竹桃的韧性实际上是在暗喻自己就是一株坚韧不拔的夹竹桃。这种借事物的品格来比喻具有相同品质的人的写作手法又叫“借物喻人”。(板书)

      、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花,既不名贵,又不美丽的夹竹桃,因为它开花的景象……因为它有……可贵的韧性,因为……幻想所以成了“学界泰斗”季羡林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让我们带着喜爱和赞美之情再次齐读课题。

      布置作业

      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岁寒三友、植物四君子、仙人掌、小草、梅花、胡杨……)请仿照作者对比的写法赞美其中的一种,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使之更生动具体。

        板书设计

                            开花景象:奇妙有趣  

     夹竹桃           韧性可贵:花期长、生命力顽强                                                  

                          引起许多幻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