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对当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9-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旻

摘要: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与存在价值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招致中小学生肉体的枯萎,生命价值观的扭曲。经过对生命教育的开展历史、生命教育内涵及生命教育的施行战略的讨论,对当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考虑,寻觅教育的真理,进而指导我们将来的教学工作。

  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为生命服务的,教育分开了人,分开了人的生命,就会变得荒谬、变得虚伪。教员就只能变成学问传播的媒介,学生就成为学问的贮存器。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以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它包括学问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标准,并经过文化传送功用,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在地生成,并启迪其自在的天性”[1]。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成为学生获取学问的工具,成为教员谋身的手腕,教员、家长和学生看重的是分数,教育的一切是盘绕分数来展开的,分数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独一规范,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奴隶。我们的教育没有很好的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肉体生长,缺乏对学生生命的关心,使得中小学生在面对压力或遭受打击的时分,轻则自残,重则自杀。近年来不时发作的中小学生自残自杀事情,曾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小学生自杀事情的发作不只仅在于考试的失败,学习跟不上,同窗相处不融洽等外表缘由,更在于学生内在的肉体层面的缘由。因而,要想使中小学生安康健壮的生长,挽救中小学生枯萎的灵魂,就必需加快生命教育的建立,使教育从注重学问灌输、才能的培育到注重人的情感、身心完好的开展的培育上来,完成教育向生命的回归。教育是基于人生命存在的前提下而开展的,脱离人、脱离人的生命、脱离对人存在意义研讨的教育,便是伪教育。康得以为:“人是独一必需承受教育的造物。人只要受过教育,才干成为人”[2],教育作为培育人的活动之一,前提就是人的生命,教育是由于人的生命而存在的活动,生命的生长需求则成为教育的根本内容。

  一、生命教育的开展历史

  1.生命教育的国外的开展

  生命教育的理念最早来源于西方,是针对西方青少年吸毒、自杀、立功、艾滋病的预防等不良现象提出来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开端的对死亡学的研讨已间接触及到生命教育的研讨,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士特在美国加州创立“阿南达村”,初次将生命教育付诸于理论,他的第一本专著《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t)被以为是第一本生命教育专著。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已根本提高。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初次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现该中心已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并成为结合国的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1989年日本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白提出以尊重人的肉体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的。

  2.生命教育在国内的开展

  二十世纪末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开端在中小学推行生命教育,2001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生命教育推进委员会”,并将2001年确立为“生命教育年”,为的是推进生命教育在台湾各中小学的开展。2001年香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开端在学校推行生命教育方案,希望以此来减少自杀与暴力,使得家长、学生都酷爱生命、珍惜生命。大陆对生命教育的关注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渐开端的,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专项工作计划》,计划中肯定的工作目的是:“遵照未成年人身心生长规律,树立健全未成年人生命教育关心与指导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引导学生认识本人生命的共同性、生命的可贵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生命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死悲欢,珍惜生命、悲观向上,积极参与社会理论活动;教员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科课程,并经过教育教学研讨,主动讨论生命教育方式、办法与策,与学生树立“民主、调和、协作”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构建关心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3]”。2005年6月上海市教委与教党委结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图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展开生命教育,该《纲要》明白了生命教育的目的,其目的是:“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身心的调和开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根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安康开展,为提升学生生存才能和生命的质量奠定根底;着眼于争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理论体验,为营造安康调和的生命环境奠定根底”。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1.生命教育是自然的生命教育

  自然生命遵照的是生物规律,更多的受生理和遗传影响,人的生老病死是生物开展的规律,教育是不能主宰的,但能够应用这一规律,由于人的自然生命是可教的,可以有认识的自主支配本人的生命活动,可以对本身的开展道路做出选择。所以,教育对自然生命的开展,更多的是去顺应、去维护。自然的生命教育请求我们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应当遵照他们的天性,在这样的根底上作好养护工作。身心的养护,指教育要维护儿童 心灵不遭到伤害。人的天性成熟使然,教育不需求革新人的开展,只需不违犯人的开展规律,不阻止人的自然开展,为生命的自然成熟发明一个良好的环境。

  2.生命教育是肉体的生命教育

  肉体生命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体当中,肉体生命又高于自然生命体而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圆满人格,包括“真”与“善”。“真”,注重的是人的科学肉体:“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肉体;真善美在人格中有偏向,但又互相浸透,使人格表现为真善的统一。肉体的生命教育是旨在培育具有真善美圆满人格的教育,是生命教育视野中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

  3.生命教育是社会的生命教育

  何为社会生命的教育,指的是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契合社会请求,个体经过与社会环境互相作用,由一个单纯的自然人、肉体人转化为一个能顺应社会规则,参与社会生活,并且可以承当一定社会义务,充任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它包括社会化的教育、共同生活的教育以及生存教育。

  (1)社会化的教育

  社会化教育主要表如今三方面:一是个体思想的社会化。即个体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本质就是承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是构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二是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的过程中,传送的社会标准使个体认识社会标准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什么行为能做,什么行为不能做,从而标准个体行为。三是促进个体职业和角色的社会化。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定以一定的职业为主,这决议了为了就业和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必需促进个体的职业化,使个体学会认同本人的身份和本人的社会角色。

  (2)共同的生活教育

  共同生活教育是指学会与别人相处、同事、生活的教育。首先尊重别人,了解别人,以宽容大度态度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设计共同的目的,展开共同的项目,教会他们与他人协作和防止抵触的技巧和办法,促进对别人的理解和对互相依存问题的认识,培育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其次懂得人与人的性格差别,在生活中请求同存异,不能用本人的规范去权衡别人,或者随意对别人评判或责备。

  (3)生存的教育

  生存的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艺和身手,在各种环境下能够让本人生存下来而又不损伤别人的利益的教育;教育要为生活作准备,为社会作准备,为个人的生存作准备,教育不只仅要培育学生具有劳动的学问、技艺,还要使学生具备强壮的体魄,为个体的生存打下根底。

  三、中小学生命教育缺

  1.中小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人文教育指的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包括人文学问和人文肉体,其中人文肉体是中心,是灵魂。在功利主义教育取向和唯科学主义教育的霸权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是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以升学教育为目的,以分数教育为评价,在这样的一种教育环境下,构成了一中既定的教学形式,就语文教学而言,构成的形式就是先学习字、词、句,然后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机想。一篇有血有肉的、感情丰厚的文章被肢解成字、词、句、中心机想时,文章自身所蕴涵的人文肉体也就没有了。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淡化或丧失了人文关心。教员或许会让学生背熟《愚公移山》,精确解释其中的字、词、句,但却很难让学生领会到愚公的那份执着、那份毅力,每当教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时,听到的只是僵硬的模拟或刻意发明感情的播音器。我们在追请教学目的完成,而这些目的却是外表的。我们的教育将文章肢解成字、词、句,以及段落大意,从而使文章所表现的肉体也不存在了,教学内容也变成了一些没有丝毫灵气与生机的地道的学问,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学问外表层次,而没有将学问层面以内的肉体带给学生。

  2.中小学教育与生活的脱离

  中小学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主要表如今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践,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例如我们的自然教育,教员只是依据书上的理论学问教授学生要如何如何的去做、去学,抄了很多很多理论学问给学生,其结果是理论还是理论,假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动身,率领学做一堂实真实在的劳动课,手把手教授学生怎样嫁接树苗,如何给玉米授粉等,这样既可丰厚学生的理论学问又能够了解自然的生命现象,在如我们的英语教育,言语原本就是用来应用的,可是我们的教师们是怎样教的,学习单词、语法、词组、时太等等,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光,结果是学了一辈子的英语,差点学成“砖家”。最终又有几人会说呢?这些都是教育脱离生活形成的结果。二是用成人世界观替代儿童世界观,失去对儿童生活的关注。有这么个案例:教师问孩子,雪消融了是什么,孩子答复:雪消融了是春天,多么有想象力、多么有诗意的答复;可教师判她错了,缘由是和答案不相同,就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在成人评判中被腰斩了。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只要儿童本人才领会的到那份乐趣。“一旦我们的教学中以纯理性的尺度,以单一的尺度来评判学生的世界时分,学生就不在生活中了"。三是教育中短少生活气息,丧失了生命生机。“幼小的生命应该生活在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中,体验属于儿童天真生活,享用童年的快乐,试问今天我们的教育能给孩子这么好的待遇吗?孩子从出生开端就被送入学校,被隔离于社会,过着从家庭到学校,在到被送到学习中心的单调的生活,他们没有童年天真烂漫的生活,没有朋友的打闹和追逐,有的只是在书本中的漫游,即使是偶然的野游也是有带有任务的,这不能不说是对生命的贱踏和摧残。

  3.对学问过火推崇泯灭中小学生生命的灵性和发明

  在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过火的对学问的推崇泯灭了生命的灵性和发明,在中小学教学理论中,由于学问是客观的、“忘我的”、“非人的”,加之规范化的教学过程,所呈现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问和答案,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获取学问的过程,是一种学问的搬运的过程,教员的教学也只是一种程式的框架下对学问的呈现,学生短少了对学问的考虑、质疑和发明。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可能是一个学问厚积学贯中西的人,但他的发明性可能为零。对学问的过火推崇压制了学生的发明性,扼杀了学生的考虑,在这种规范化学问的教育下,最优秀的学生是上课最安静、笔记记得最好、最能复制他人思想,考分最高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考虑,没有质疑,在课堂上他仅仅作为学问的贮存器,并没有将学问融为本人的思想,更谈不丰厚和扩展他的思想,生命也就失去了灵性与发明。

  (四)制度、纪律的过火约束压制中小学生生命的自在

  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育,规范化的教材,统一的教学,统一的进度,按成果上下统一组成班级,以至统一的服饰,统一的发式,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员用同一的规范,塑造和修剪个性差别的学生,这不是在育人,我想这更多的是在造物。我们的中小学、以至大学的教育扼杀学生的个性差别,用一种形式去培育或评判我们的学生,使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发明力、没有生机,这是教员的羞耻,更是教育的悲痛。学校、教员靠什么去塑造学生?靠得是制度、是纪律。学校出台一项政策是学生不准留长发,整个学校的学生的头发都要被剪;而在课堂上,为了服从教员的教学工作,中小学生普通上课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整整,认认真真,如有指导来视察,课堂更是划一肃静,更有报道,为了迎接指导来视察,小学生竟然不上课冒雨迎接,手里拿着统一的鲜花,喊着统一的口号;国人曾经麻木了,曾经见惯了我们的学生被随意的贱踏,。人生活在社会中,学生生活在课堂中,为了维护我们共同的利益,我们需求制定一个制度,需求一个纪律来维护、来约束,但课堂纪律不应该完整成为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命令。一旦纪律完整成为教师掌控学生的命令,那么教学效果便不能及时的反应给教员,教员也不会主动的去创新,去追随更合适学生的教育方式。对学校而言纪律更多的是在维护学校的次序,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学校常常顾及的是学校整体的运转,对毁坏学校或其成员的利益的行为给予约束,学生在这样的纪律约束下,个性被磨灭,生命被压制。

  四、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施行战略

  1.转变教育观念

  中国的教育过火的注重的社会性和群体性,而无视人生命的差别性,招致了我们的教育不在育人而只是在造器,将人依照模板打形成样式相同、性能一样,规格统一的工业产品,生命的个性被磨灭。我们的教育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但我们真正需求的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施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产婆式”教育,而历来的教育经历延习则让人习气于承受、服从、搬运学问,而不习气于教人去了解,去发明学问;习气于教人不畏强暴,见义勇为,却少有规避灾难,平安自救保全生命的教诲;现代生命教育急需转变观念,将传统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观念转变过来,将生命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取义,成仁,将“存在即合理”发挥到最大化,尊重生命的特征,尊重生命的差别性,还生命于自在。

  2.教员的角色要转变

  传统的教员在教学中是一个绝对的权威者,具有评判学问,评判学生的绝对权威,擅长用手中的权利去控制约束学生以到达他教学的目的,传统教育教员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的是学问的传者和灌输者而不是学问的发明者和学习的组织者,教员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是卷面的分数,很少去关注所教授的学问对学生内在的影响。当受教育者提出质疑的时分,教员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但这仅仅是教员从本人的角度动身去教育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肉体世界就背无视,教员势必成为孩子生长中一大隐形杀手,学生逃学、厌学、自残行为的呈现就屡见不鲜。现代生命教育请求教员不是一味的去约束、灌输,更多的是去唤醒、去激起,把学生内在的潜能发掘出来,给学生本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心灵的自在和思想的自在。

  3.经过有形的课程施行生命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把《自然教育》、《科学教育》、《两性教育》等自然学科归入学校的主修课程,将其列入考试范围,使其不被边缘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人,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理解人体器官及其功用,人的生命周期及身体的发育特性。将性教育内包容入教学大纲中,教育中不在逃避性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本人,懂得维护本人及别人。让学从自然的角度增加对本人的理解,对中小学进行生活化的《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课程不至于教员空谈、大谈、假谈的理论场所,使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其理解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常识,从保护生命、珍惜生命的角度提升对这些学问认识。 展开班团活动,让学生在理论中体验生命的快乐。

  4.经过无形的课程施行生命教育

  让生命关心成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经过生命化的课堂生活,学校文化,班级管理,寝室管理等。让生命关心的理念其侵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中来,侵透于学校生活之中,让学生处处能感遭到生命的关心,使生命温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中,教员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学问传送,而是经过一种无形的人文关心去影响学生的心灵。学校是一个开放的、应有尽有的文化场所,要给学生发明一个多元、开放的、安康的、富有人文关心的文化环境。学校要树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树立人性,契合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制度,提供民主、自主管理,开设丰厚多彩的合适学生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构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康、注重平安的良好气氛。班级是一个根本的教育场所,是为学生生命开展服务的。在班级的管理活动中,教员要以人文关心理念感同本人,以学生本体生命为依托,呵护和激扬学生的青春生命,班级管理中绵亘人性的感情,寄予学生爱的关心,使学生从肉体上融入班集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