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张莲娣论文《直面课堂尴尬》在江苏省第十五届“蓝天杯”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
发布时间:2017-10-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莲娣

化腐朽为神奇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尴尬”

摘要:课程专家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调整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巧妙地生成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关键词:质疑 突发事件 教学机智

如今的学生已不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唯师是从,他们的知识面宽、见识广,敢于提问,勇于质疑。这种现象固然令人欣喜,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尽管教师精心地去预设,也站在学生的角度反复考虑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但由于教学情境的错综复杂,仍可能生成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有些甚至还让教师下不了台。那么,教师该如何“见招拆招”,将课堂上的种种“尴尬”转化为难得的发展契机,使学生收获独特深刻的学习体验,真正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和大家共勉。

学生的提问让你“难堪”,怎么办?

   新课程倡导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由此也助长了学生的“胆子”,衍生出了一些以往他们根本不敢问的问题。例如:“老师,你的体重是多少?”“老师,你觉得你今天的搭配的衣服好看吗?”等等。面对这样一些“难题”,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位老师的做法吧。

   案例一:在一次全国性的展示课中,A教师与学生们初次见面,在课前谈话中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你的脖子怎么这么长啊?” A教师摸了摸脖子,答道:“我这是向天鹅学习,那叫高雅!”说完之后还特意抬了抬下巴。大家都禁不止笑了起来,起初有点拘谨的课堂瞬间轻松起来。

   案例二:学习了测量的知识后,B教师布置学生回家测量自己的腰围。第二天汇报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你的腰围是多少?”学生顿时哄堂大笑,原因是B教师比较胖。虽然感到有些意外甚至难堪,但B教师还是笑着说:“你们先估计一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一学生先询问老师是否怀孕了,因为孕妇的腰围会比平常多出几十厘米,在得到老师否定的答案后大家开始估计,然后用测量来验证。由于问题的突然,手头的工具只有直尺,如何比较准确地测量出老师的腰围呢?这一挑战更是让学生跃跃欲试。接下来学生的表现真称得上是“精彩纷呈”—— 有的想到了用一根长纸条做一根米尺来量;有的想到了先用绳子在老师的腰围上绕圈,再测量绳子的长度;还有更绝的想到取下老师的皮带量一量……因一个尴尬问题临时变动后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又创生出了多样的测量方法。

   两位教师之所以能“化险为夷”,是因为他们都用了一颗善意的、包容的心来对待学生。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大多是源于好奇,并非恶意。如果我们能不受干扰、不带偏见,灵活机智地进行处理,相信定能化解“尴尬”。如A教师运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感,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而B教师则能及时捕捉到尴尬问题背后隐藏的教学契机,将“尴尬”转化为诱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

学生公然与你“唱反调”,怎么办?

(一)“有理有据”的质疑

在教学中,多数学生对来自教材、教师、同学的信息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何来创新思维?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务必抛开架子,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

案例三:在分数应用题的练习中常出现这样的选择题:“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第一根减去米,第一根减去,哪一根剩下的长?”A:第一根长;B:第二根长;C两根一样长;D:无法比较。题目编拟者认为,由于铁丝的长度不知道,所以无法确定剩下的铁丝哪根长。一直以来大家都对“正确答案”D没有异议,但在一次试卷分析时,却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我觉得你不该给我打错!我选ABC应该是对的!”

“哦?”这位学生的发难让我有点意外,“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我决定见机行事。“铁丝长度的变化会引起答案的变化,但并不是无法解答的,而是ABC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的。”原来如此,还真有些道理。但是其他学生都听懂了吗?何不借此机会进行深入探讨呢?“真的是这样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学生们带着好奇,纷纷开始动笔试验,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正如这位同学所说,这道题并不是“无法解答”,只是答案不唯一。当铁丝比1米长时,答案就是A;当铁丝比1米短时,答案就是B;当铁丝刚好是1米时,答案就是C。作为单选题,把选项D“无法解答”改为“以上答案都有可能”更合适些。

上述案例中的学生能进行批判性的质疑,说明他能不依赖于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如果当时教师武断地认为这个学生是在无理取闹,不让他发言辩驳的话, 那将会错过一次极好的教学机会。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唤起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批判地看待新事物,敢于质疑问难,能向课本、向常规解法、向教师勇敢地发问。

(二)“哗众取宠”的怪论

在课堂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特别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自己的言论方法与众不同,借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和欣赏。但他们自鸣得意的发言往往会成为让教师头痛的“怪论”。

案例四: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道讨论题:“1分钟有多长?你可以在1分钟里做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大多符合常理。但有一对同桌的回答充满盲目比拼的意味。一个说:“我能在1分钟内抄完一首小诗。”我点头赞许。另一个不服气地说:“那算什么!我1分钟能抄完一本三字经!”哦?这分明是在吹牛啊!我故意不表态,而是和大家说道:“来,下面就给大家一分钟,请你试着做一做自己认为能做到的事。”实践过后,我问大家:“一分钟能抄完一本三字经,行不行?”学生(包括那位学生)齐答“不行”。

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教师运用敏锐的“嗅觉”,巧妙地加以扑捉和利用,反之,无价值或者价值不大的信息,教师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方向的正确性。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就采用了延时评价的策略,没有用否定批评的方式来打击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会来获取生活经验,这种方式比空洞的说效果更好。

学生被突发时间偏移了注意力,怎么办?

课堂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可以备教案,但很难备学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当他们被一些突发事件“迷住”时,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呢?

案例五:在一节评优课中,一位教师就碰到了让他措手不及的事情:在小组合作时,一个小组因为分工问题发生了争吵,组内的两个男生都想当操作员,谁也不让谁。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两位吵得面红耳赤的男生身上,课难以继续下去,该怎么办呢?“孩子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一句轻松的话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老师身上。“有一次,天鹅、鱼和虾,一起想拉动一辆装东西的货车,三个家伙套上车索,拼命用力拉,可车子还是拉不动。车上装的东西不算重,只是天鹅拼命向云里冲,虾尽向后倒拖,鱼直向水里拉动。究竟哪个对?哪个错?用不着我们多讲,只是车子还停留在老地方。我发现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大家说说该怎么办?”不少学生一听就明白了教师的寓意。纷纷当起了调解员,而吵架的同学也意识到了教师的弦外之音,羞红了脸。一场“吵架风波”悄然而逝,合作继续进行。

遭遇突发事件时,教师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临危不乱,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症结,继而随机应变,机智应对。其次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对于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矛盾,如果单纯采用简单专断的方式来制止,教学虽能继续,但因为学生心不甘情不愿的合作,也许会真正陷入尴尬的境地。因而只有冷静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扑捉到问题潜在的教育价值并利用好它,才能将存在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将尴尬的一幕转化为课堂以外的精彩。

学生的问题你解答不出来,怎么办?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今教师被学生考倒已不再是稀奇事。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被学生难倒的尴尬呢?

案例六:在一节复习课接近尾声时,一名学生询问了我一道奥数题,说是考考我,我看了一遍,发现一时还真找不到解题思路,禁不住皱了皱眉头。下面的学生注意到了我的变化,开始小声猜测:“老师好像也被难住了。”众目睽睽之下,我有些尴尬。该怎么办呢?于是想了想,我还是决定直面它。“看来这题可真够难的,说实话,老师也被它难倒了,但我相信这种困难只是暂时性的。这样吧,我们来个师生竞赛,看谁先攻克这道难题,你们敢应战吗?”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个个想和老师比拼一下。于是我把这道题工整地抄在小黑板上。第二天就有不少学生围在我身边把他们和父母研究的结果和老师交流,着实让人欣喜。

教师被学生难倒听起来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要摆正好心态,用于向学生真诚地袒露想法,承认自己的不足,教师形象并不会因此而“一落千丈”,相反,学生会和我们更加亲近,也更乐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教师并不是“神”,保持一颗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师生平等的心,才能坦然面对“尴尬”,使“尴尬”转化为教学中的有利条件。但同时教师也需要从这些“尴尬”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才能让这样的“尴尬”越来越少。

总之,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适当地允许这些“尴尬”出现,才是正常的。教师更应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些“尴尬”,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沉着、冷静、灵活地处理,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充满真实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2] 宋德如,李宗胜;直面课堂尴尬——教育机智的表现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01年12期

[3]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20171103_100211.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