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学习文献与反思:《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的培养》(2017.10.28)
发布时间:2017-10-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仇伟红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入文化品格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是包括了学习和了解与语言有关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主意渗透语言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教学内容为食物类单词(rice、fish、beef、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 dog、hamburger)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How about……?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中西方在用餐方面的不同之处,再出示两个分别代表中西方国家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他们晚饭分别吃什么。最后,由教师进行个人小结: I’m Chinese. I’d like some rice, some fish, some vegetables and some soup. I’m English. I’d like some hamburgers, some chicken and juice. After dinner, I’d like some dessert. 这时学生会问:What is dessert? 教师回答:It’s something sweet,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 cream.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将语言文化内容融入了词汇、句型教学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如: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The fork is on the left. 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 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Wu Yang is from China. He can use chopsticks. Mike is from America. He can use fork and knife.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在情感教育中结合文化品格的培养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祖国、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品格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以至于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在教学一些独特的节日如Halloween、Christmas、Easter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由来、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找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圣诞节一课时,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西方人欢度圣诞节的一些风俗和习惯。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了解圣诞节的有关风俗和习惯,并布置教室,还在上课时带来一棵圣诞树(Christmas tree)和一些小礼物(gifts),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边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边将小礼物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将自制的圣诞卡片(Christmas Card)送给其他同学,同时播放Merry Christmas,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如能积极与“圣诞老人”对话,与同学交换礼物和圣诞卡片等。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之外。

三、深入挖掘语言素材,开展文化品格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联系和活动中,言语表达及行为要符合文化规范,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培养的一个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句子和特定词汇的教学方面,语言更有明显的文化积淀的内涵。我们平时常常忽略,如单词、句子结构、语法构成等蕴涵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素材中有关文化品格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加强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thank you. 若不想要,只要说声No, 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国家人们直率的不同文化。

又如学生们都知道teacher一词翻译为中文是老师的意思,于是相应地把“老师”称为“Teacher Zhong”。其实,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但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老师”一词已不仅仅指一种职业,更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正式由于存在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片面的解释:老师= Teacher Zho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的称呼“王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W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因此教师从第一节课起就要让学生逐渐改变中文式的思维方式,逐步学会用英语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通过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尽量将文化品格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会语言,掌握语言技能,又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的能力。

2. 导入的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在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要浅显易懂,有些内容只要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感悟: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