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情境·融通学科·致知力行——AI时代信息科技教学的思与行》
此次参与武进区信息科技教研活动,不仅让我对数据可视化教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更引发了我对学科定位、教师专业成长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教学变革的思考。结合两节同题异构课例、解元老师的跨学科讲座以及邵校长的总结发言,我尝试从“课堂设计”“学科融合”“专业成长”三个维度梳理自己的收获与反思。
一、课堂设计:情境驱动下的“学用结合”
王烨老师和陈晓笺老师的课堂,均以真实情境为锚点,将数据可视化教学融入生活化任务中。王老师的“五一出行规划”以“知天气、选景点、定美食”串联知识点,通过数字人互动与导学单设计,逐步引导学生从数据收集到分析决策,体现了“工具服务于问题解决”的核心逻辑。而陈老师的“校园运动会策划”则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借助百度脑图和AI生成技术,让学生在协作中探索可视化表达的多样性。两位老师的课堂让我深刻意识到:情境的真实性决定了学习的主动性,而导学单的合理使用能有效拆解复杂任务,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操作”到“迁移应用”的跨越。
对比两位教师的课堂,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过于注重工具操作的熟练度,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选择这种可视化方式”?未来教学中,我计划将“数据分析思维”作为隐性目标,在任务设计中增加“对比不同图表适用性”的讨论环节,让学生不仅会“做图表”,更懂得“选图表”。
二、学科融合:打破壁垒,构建“大问题”视角
解元老师的《数说中国粮食安全》跨学科案例,让我对数据可视化的教育价值有了新认知。通过整合地理、经济、社会等多学科数据,学生得以在“粮食安全”这一真实议题中体验数据采集、清洗、分析与呈现的全过程。这启发我思考:信息科技课堂不应局限于技术工具的教学,而应成为培养学生用数据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桥梁。例如,在教授“图表制作”时,可结合科学课的实验数据或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调查,让学生感受数据可视化在跨学科场景中的实际意义。
此外,邵校长提出的“表达不仅是数据呈现,更是语言逻辑的传递”让我深受触动。以往课堂中,我常将学生作品的展示环节流于形式,忽视了“表达力”的培养。未来,我计划引入“三分钟说数据”活动,要求学生用结构化语言(如“问题-方法-结论”)阐述自己的可视化成果,并鼓励同伴互评,既锻炼表达能力,又促进批判性思维。
三、专业成长: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破局
邵校长的发言直击一线教师的成长痛点。他提出的“三个追问”——“你会上课了吗?”“你上好了吗?”“你准备好了吗?”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定位。对照自身,我意识到:
课堂能力需扎根实践:听课与设计课例固然重要,但更需在常态课中践行“信息科技”的学科理念,例如在“数据处理”单元融入伦理讨论,引导学生辨证看待数据背后的隐私与安全。
科研能力需主动突破:以往总将课题研究视为“额外负担”,实则科研意识应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例如,针对“学生图表选择能力薄弱”的问题,可设计行动研究,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验证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人工智能素养需加速补位:面对AI技术浪潮,教师需率先成为“学习者”。我计划以邵校长提出的“五个一”为行动框架:精读《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以夯实理论,尝试用AI工具(如思维导图生成、学情分析)优化课堂,并带领学生开展简易的机器学习项目(如图像分类),在实践中探索AI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
四、总结与行动
本次教研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堂好课,既要“脚踏实地”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也要“仰望星空”地回应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作为教师,我们需以“终身学习”的姿态拥抱变化——在课堂中深耕情境化教学,在教研中锤炼科研思维,在技术变革中保持敏锐洞察。未来,我将在以下方面付诸行动:
(1)设计“问题链”导学单,将工具操作转化为思维进阶路径;
(2)构建跨学科主题案例库,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开发本土化项目;
(3)成立校级AI兴趣小组,以“做中学”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修行,而教研正是修行的指南针。期待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与共创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为数字时代的“理性表达者”与“问题解决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