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0425教研活动学习心得-徐铭媛
发布时间:2025-04-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铭媛

聚焦技术赋能 共研核心素养——听课研讨心得

今日在星河小学观摩了宣慧丽老师与金银老师的两节示范课,两位教师分别以“协作学习”与“数据探秘”为切入点,生动诠释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创新实践。现结合个人思考与研讨收获,分享感悟如下:

一、金老师《发现数据中的规律》:技术赋能与思维进阶的深度融合

金老师以数字人“阿宝”为技术载体,围绕数字“24”创设贯穿式情境,通过“自然规律→生活规律→实践应用”的递进式活动设计,将数据分析能力培养与真实问题解决巧妙融合,亮点突出:

1. 技术驱动情境,激发探究内驱力

金老师引入数字人技术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以游戏化界面与24”数字线索串联课堂,从“24小时、24节气”的生活关联切入,迅速点燃学生兴趣。以常州天气、交通流量等本土化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体现“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思维。

2. 分层任务设计,促进思维可视化

金老师通过“三步走”策略推动思维进阶:

基础层:以单日日出日落数据观察为起点,学生因信息不足无法总结规律;

拓展层:引入一周数据表格,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发现昼夜时长渐变趋势;

迁移层:呈现全年日照数据,结合夏至、冬至节气,归纳季节规律。

层层递进的任务设计,帮助学生从“碎片化认知”走向“结构化思维”。

3. 单元贯通设计,凸显学科融合性

通过15天天气预测延伸至24天预测”的活动,既呼应“24”主题,又为后续数据预测教学埋下伏笔,体现单元整体意识。交通流量案例分析中,学生不仅提炼拥堵时段规律,更提出“错峰出行”等解决方案,将数据分析能力转化为社会实践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金老师的课个人提出小小的建议,我觉得天气预测环节中,气温受多重因素影响,直接推测某日温度的科学性需进一步斟酌。建议结合历史同期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或引导学生讨论预测局限,渗透“数据不确定性”观念,避免为强化主题而简化问题。

二、宣老师《开展在线协作学习》:平台赋能与协作共生的创新实践

宣老师以江苏省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平台为依托,构建“云端协作+文化传承”的双线课堂,技术应用与人文素养培育并重,亮点纷呈:

教师灵活运用在线思维导图、云端演示文稿等工具,支持学生跨组实时编辑与资源共享。通过“抽盲盒”形式随机分配“常州美食”“非遗文化”等主题,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融入本土文化浸润。课堂中,学生分工搜集资料、设计版式、优化内容,在“做中学”中提升信息整合与协作沟通能力。

“我是常州代言人”为驱动任务,学生小组作品通过平台实时共享互评,且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常州文化的理解。教师巧妙利用屏幕共享功能,将小组协作过程与成果同步呈现,形成“过程可追踪、成果可量化”的评价机制。

个人见解认为针对学生误删内容、操作卡顿等问题,可优化以下环节:技术预学:制作平台操作指南微课,设置“模拟编辑”体验环节,降低实操门槛;分工细化:采用“角色卡片”明确组员职责(如版式设计师、内容校对员、格式统一员),结合异质分组平衡能力差异

两位教师的课堂启示我们:技术赋能不是“为用而用”,而应服务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金老师通过数据规律挖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宣老师借云端协作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创新实践”,均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的设计理念。作为教师,我们需以“工匠精神”打磨课堂:既要深研教材、精准设计教学逻辑,也要拥抱技术、探索多元实施路径,更需关注学生真实学习体验,在“预设”与“生成”的平衡中实现素养生长。

本次研讨让我深刻体会到:一堂好课,是技术之“形”与素养之“魂”的共生,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的共鸣。未来教学中,我将以两位教师为榜样,在技术应用上“敢突破”,在教学设计上“重贯通”,在学生成长上“见真章”,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深处扎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