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0417教研活动学习心得-薛瑞
发布时间:2025-04-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薛瑞

置身于两节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课堂,我如同站在教育创新的十字路口,目睹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绽放光彩。王烨、陈晓笺两位老师以《可视化方式助表达》为课题,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诠释新课标理念,为我的专业成长注入新的思维动能。  

王烨老师的课堂是逻辑思维的训练场。"小智出行"项目贯穿始终,学生在筛选天气数据、匹配景点信息的过程中,亲历从数据采集到决策输出的完整链条。当学生争论该用柱状图呈现客流量还是用饼图展示美食偏好时,我顿悟:信息科技课的本质不是软件操作训练,而是通过技术应用培育理性决策能力。那些在WPS报告中自然生长的图表,实则是计算思维可视化生长的年轮。

陈晓笺老师则构建了充满生命力的创新工坊。"校园运动会策划"情境中,学生不仅是数据分析师,更是校园建设的参与者。令我印象深刻的是AI制图环节:当传统图表遇上智能生成技术,学生在对比中既理解数据表达的逻辑内核,又感受技术迭代的创新脉动。这种"守正创新"的教学设计,完美演绎了信息科技课程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作用。

两堂课犹如双面镜子,照见我的教学盲区。过去在"图表制作"单元,我常陷入"教步骤-练操作-评作品"的固化模式,而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采用"反向设计":以终为始创设真实问题,让学生在需求驱动中自主建构知识。这种转变背后,是对"素养导向"教学观的深度把握——当技术学习植根于现实土壤,知识便自然生长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教研让我明确三个改进方向:其一,在教学设计中增设"技术应用场景分析表",引导学生关注工具背后的思维逻辑;其二,开发"校园数据小管家"系列项目,让学生持续用可视化技术参与校园治理;其三,尝试搭建AI辅助教学平台,通过智能分析学情数据,实现精准化的素养培育。

站在工作室这个专业共同体中,我深切体会到:教育创新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集体的共舞。未来,我愿以两位老师的课堂为标杆,将技术转化为思维生长的养料,让每个孩子在数字世界中既能理性思考,又能诗意栖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