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0521教研活动学习心得-祝苏兰
发布时间:2025-05-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祝苏兰

5月21日,我有幸走进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观摩了两节精彩的信息科技课——《发现数据中的规律》与《根据规律进行预测》。这场以“数据规律”为核心的单元教学展示,不仅展现了执教者张小柳、邱一辉老师的教学智慧,更让我深刻感受到数据素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践价值与创新路径。

一、情境化教学:让抽象概念具象化

两节课均以“数据规律”为主线,但通过巧妙情境设计实现了从“发现规律”到“应用规律”的进阶式学习。张老师的课堂以“气候谚语”为切入点,通过“东非大草原迁徙”视频、色阶图表分析等任务,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观察现象、提出假设、验证规律。例如,在分析降水与气温组合图表时,学生需结合横纵坐标含义推导迁徙规律,这一过程既巩固了数学统计知识,又渗透了地理学科的地域差异观。

邱老师的课堂则将数据预测置于真实职业场景中,通过“交警优化信号灯”“教练选拔运动员”“地铁调度排班”等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数据建模的全过程。当学生用折线图对比田径选手成绩并提出“稳定性优先”的选人策略时,计算思维与决策能力的培养已悄然融入其中。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使抽象的数据规律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技术赋能:从工具使用到思维培养

两节课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体现了“辅助教学”到“思维支架”的升华。张老师通过色阶填充功能直观呈现车流量数据,引导学生关注异常值(如极端天气对人流的影响),初步培养数据敏感度;邱老师则引入AI工具(如“豆包”)辅助预测分析,但在展示环节特意对比AI建议与学生结论的差异,强调“人机协同”的理性判断。这种设计既避免了技术工具的过度依赖,又让学生体会到大数据时代“人工经验”与“算法模型”的互补性。

更值得借鉴的是,两位教师将技术工具与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融合。例如,在“数据关联分析”环节,学生需综合天气、季节、节假日等多维度数据解读图表,这与信息社会责任中“辨证看待数据价值”的目标高度契合。技术不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助力深度学习的认知脚手架。

三、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的实践样本

本次教学展示生动诠释了信息科技课程的跨学科特质。张老师将语文课积累的气候谚语作为认知起点,数学的统计图表知识作为分析工具,最终指向科学思维的培养;邱老师的职业情境设计则联动数学建模、体育竞技、城市交通管理等多领域,使学生在解决复合型问题中体会数据规律的普适性。这种“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模式,不仅符合新课标倡导的“综合性学习”理念,更为未来“数据驱动决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范例。

四、反思与启示

  此次教研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信息科技课堂不应止步于技能传授,而应成为培育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能力的孵化场。当数据规律的探究与真实生活场景、跨学科知识、前沿技术工具有机融合时,知识的生命力将在学生的主动建构中蓬勃生长。三实小信息教师团队的探索,无疑为新时代数据素养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