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0521教研活动学习心得-徐铭媛
发布时间:2025-05-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铭媛

5月21日上午,武进区沈小伟名教师工作室第二次教研活动在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圆满举行。本次活动以“数据规律的发现与预测”为核心主题,通过两节单元连贯的课堂教学展示,展现了信息科技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创新实践。我在观摩与反思中深刻体会到数据素养教育的多元价值,收获颇丰。

本次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的课堂以情境化设计为纽带,构建了从“发现规律”到“应用预测”的完整学习链条,展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张小柳老师的《发现数据中的规律》以“气候谚语”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假设、验证规律的科学家式探究路径,逐步揭开数据背后的逻辑。例如,分析东非动物迁徙数据时,学生需综合降水、气温等多维数据推导规律,既巩固了数学统计知识,又渗透了地理学科思维。个人一点小小的建议,课堂后面部分“恐龙园人流量分析”任务,若能关联前期气候情境(如气温低等极端天气对游客量的影响),也许能进一步提升知识迁移的连贯性。

邱一辉老师的《根据规律进行预测》非常具有创新性,他以职业体验为桥梁,通过“地铁调度员”“交通警察”等真实角色代入,让学生在“发现—预测—建议”的任务链中体会数据决策的价值。例如,学生通过分析运动员成绩的稳定性或交通流量的时段变化,提出优化建议,展现了数据预测的现实意义。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一定的学生成果直观展示和评价环节,如果能增设小组汇报展示分组时模块化分配职业任务,设计跨组互评机制(段校所说的任务单上增加评价栏目),这样既能调动未体验该职业学生的参与度,又能深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两节课生动诠释了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融合理念。张老师的课堂以语文课积累的气候谚语为认知起点,借助数学统计图表作为分析工具,最终指向科学思维的培养;邱老师则通过职业情境设计,将数学、体育、交通管理等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复合型问题中体会数据规律的普适性。例如,学生在分析田径选手成绩时提醒改变学生折线图上数据越高成绩越好的思维定势,提醒学生在田径上跑步秒数越少的成绩反而越好正是计算思维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这种“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模式,不仅呼应了综合性学习理念,更为未来“数据驱动决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范例。

王伟老师的专题讲座《基于单元衔接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为活动注入了理论深度。他结合新教材案例提出,单元设计需兼顾知识螺旋上升与素养进阶,例如从“发现规律”的数据描述能力到“预测应用”的模型建构能力;任务设计应以真实问题串联子目标,他提出了紧扣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案例,比如校园垃圾分类、运动会、校园用水、校园图书角等等和校园发展也能紧密结合的话题,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情景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也我们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指导。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让我领略了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智慧,更坚定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信念。数据素养的培育绝非一蹴而就,但当课堂与生活相连、技术与思维共舞、学科与学科对话时,知识的生命力便会在学生的主动探索中悄然生长。期待未来在实践中继续深耕,让数据素养的种子在更多课堂中生根发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