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勇璐琰老师德育论文《以声声童谣育谦谦学子——论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获区三等奖
发布时间:2017-10-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勇璐琰

德育论文2017.jpg

 

以声声童谣育谦谦学子

——论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勇璐琰

【摘 要】所谓阳光童谣,就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对儿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童谣。它以其自身的快乐性、生活性、闲暇性、多样性等特点天然地成为小学德育的新路径。因此,应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小学德育,并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德育内容。在实施方面,具体可以采用使阳光童谣课程化,开设阳光童谣校本课程;将阳光童谣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组织丰富多彩的阳光童谣活动,巩固德育成效;创建阳光童谣氛围,形成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来实施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

 

【关键词】童谣;阳光童谣;小学生德育;灰色童谣

 

童谣,是为儿童喜爱并相互传唱的所有的有音律节奏的歌谣,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童谣,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几乎每个人都在轻松欢快的童谣中度过了童年。它之所以代代流传,是因为它天然所具有的快乐性、生活性、闲暇性、多样性等特点迎合了儿童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在此基础之上,所谓阳光童谣,就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对儿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童谣。针对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若将阳光童谣应用于小学德育,不仅可将枯燥的德育知识寓于趣味之中,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使德育充满生活情趣和生活温情,将高尚的道德内化为儿童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小学德育,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德育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实施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

一、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德育内容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应依据以上德育目标来建立。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科尔伯格的经典研究,儿童的道德思维水平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儿童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在思维形式上不同,即其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思维方式等发展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因此在小学低、中、高年级不同的学龄段,德育内容的安排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又要符合不同学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这里我们根据在小学的实际调研,发现在当前小学德育内容中亟待加强的几个方面,包括学会感恩、诚实守信、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若能够将这些方面的内容编成轻松欢快的阳光童谣来进行德育工作,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会感恩方面,我们可以创编这首阳光童谣《迎三八》:“张灯结彩迎三八,子女赶忙来看妈。朵朵鲜花送给她,乐得阿妈把我夸。笑容好像一朵花,我的心里乐哈哈。我在心里把誓发,读好书来报答妈。”文明礼仪方面,创编这首阳光童谣《都夸白兔有礼貌》:“小白兔,过小桥,走到桥上瞧一瞧,哎呀呀,山羊公公走来了,摇摇摆摆跨上桥。小白兔,往回跑,站在桥头把手招。‘公公请您先过吧,一步一步要走好。’河水听了哗哗笑,鱼儿听了蹦蹦跳,都夸白兔有礼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创编这首《花儿美草儿俏》:“花儿美,草儿俏,你我看了齐欢笑。不摘花,不踏草,环境才能更美好。树儿密,叶儿茂,树下游戏真热闹。不砍树,不采叶,空气清新心情好。蝶儿飞,鸟儿叫,舞姿翩翩多逍遥。不捕蝶,不捉鸟,欢乐舞蹈一起跳。”

二、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实施

(一)阳光童谣课程化

阳光童谣课程化,衍生于德育课程化的概念,是指赋予阳光童谣以课程的性质或状态,使阳光童谣转变成课程,或者说,是把阳光童谣内容编写成教材(校本教材),列入课程,有计划地实施。通过阳光童谣课程设置和教学来落实德育要求,实现德育目标。在阳光童谣课上,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倾听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改写唐诗宋词、歌词或已有的阳光童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的道德现象自行或小组合作创编阳光童谣,然后由学生做小先生,给大家讲解阳光童谣的创作意图与意义所在,领着大家学习。小组间可进行创作比赛,提高大家创作的积极性。还可以把阳光童谣编排成短剧或小品进行表演,给阳光童谣配上简单的曲调吟唱,把阳光童谣画成图画展示……总之,就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阳光童谣、体味阳光童谣、内化阳光童谣。一段时间以后,师生共同将创作成果进行整理,将阳光童谣装订成册,作为阳光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使用。当然,作为阳光童谣课的作业,当然是实践活动作业,学生要将从阳光童谣中所学在学校、家庭或社区中进行实践,由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检查人员给予监督与评价作为本课程的学业成绩。在评价过程中,学校要做好相关人员的安排工作,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评价的公正性也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源泉。

(二)阳光童谣学科化

把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能对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和贯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品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书育人相结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直接与教学相联系,如果忽视了这最大一块时间的德育工作,“德育为首”就不可能真正到位,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相反,如果教师自觉地进行德育渗透,就占领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其次,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去,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德育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再次,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没有过急过高的要求,也没有强加和说教的感觉,容易做到扎实有效。

因此,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必然也要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各科教材中适当添加阳光童谣。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添加,添加的阳光童谣要与学科内容紧密相连,能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德育意义。例如,在语文课本中直接添加一些有德育意义的阳光童谣,或选编一些带有阳光童谣的课文供学生学习;英语课上,教师可以穿插教唱一些健康的英文儿歌,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在数学课本中,可以把有些应用题、插图和“读一读”以阳光童谣的形式呈现,向学生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在品德课本中,可以将我国在历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编成阳光童谣,在有利于学生识记知识的同时,增加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德育的契机时,有意识地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德育,以生动活泼的阳光童谣言语形式取代乏味的说教言语形式,对于德育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有目的地去准备适当的阳光童谣,对于有较深阳光童谣功底的教师来说,也可以凭借自身的功底和教育机智在课堂上即兴创编一些阳光童谣。总之,将阳光童谣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成为进行学生德育名副其实的主战场。

(三)阳光童谣活动化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巩固,丰富的课外活动所发挥的德育效果往往比课堂教学更加有成效,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更加有吸引力。科恩指出,“道德意识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行为,从现实活动来看,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有道德概念,而且有感情、习惯及个人道德面貌的其他无意识成分。”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童谣活动。如:定期举行阳光童谣朗诵比赛、阳光童谣演唱比赛、阳光童谣绘画比赛;玩耍阳光童谣游戏,如丢手帕、跳皮筋等;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社区奉献爱心、义务劳动,进行德育实践等。

(四)阳光童谣环境化

个体对道德的追求,具有互利性的特点,由这种共同的道德追求所建构起来的道德社会环境,构成个体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条件。儿童的道德判断不仅仅是其个人的稳定特征的产物,而且是他的能力与情景的道德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都强调了道德环境和氛围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那么,如何创建良好的德育氛围呢?苏霍姆林斯基倡导“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这一载体,把阳光童谣彰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其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作用。如在宣传栏、格言区墙壁、黑板报、教室的墙壁上粘贴学生创作的优秀阳光童谣及其绘画作品,在教室门上张贴保持安静、团结同学的阳光童谣,在食堂里粘贴爱惜粮食的阳光童谣,在厕所里张贴文明卫生的阳光童谣,在楼梯旁张贴安全自救的阳光童谣等等;利用校园广播站定期朗诵学生们的优秀阳光童谣,课间时播放校园儿歌;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设“传唱‘阳光童谣’,养成崇高品德”专栏和论坛,或开发有趣的阳光童谣软件游戏,吸引大家积极参与和互动;每周升旗时,都要评选优秀德育阳光童谣班,颁发流动红旗,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好地促进良好阳光童谣氛围的建设。久而久之,这种氛围将演变为一种优秀的校园文化,传递在每一位师生的心间,影响着一批批学生,甚至影响着整个社区的文化建设。

实践表明,通过童谣进行道德教育是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德育方式,从而改变了以往的成人教育模式,成为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不少儿童用童谣的内容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实现了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一首首饱含学生智慧、源于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的歌谣深受学生喜爱,并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可见,阳光校园童谣,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校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 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李汉元.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J].教育导刊,1992(Z1)36.

[3]科恩.自我论[M].佟景韩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454.

[4]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4.

[5]科尔伯格(KohlbergL.).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74.

[6]蔚艳楠.从灰色童谣看后现代视角中学校德育的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1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