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教研活动学习心得—王景
5月21日,武进区沈小伟名教师工作室第二次教研活动于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开展,观摩了由三实小的张小柳老师和邱一辉老师带来的《数据帮助预测》单元的两节课,收获颇丰,从以下三个角度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1. 重组教学目标,打造“科”“技”并重课堂
两课均紧密围绕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精心构建教学目标。在信息意识培养上,《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数据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中的关键作用,让学生了解数据的价值;《根据规律进行预测》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据信息价值的理解,使其明白预测对于决策的重要意义。在计算思维培养方面,前者指导学生依据问题需求合理组织、分析数据,并借助可视化手段呈现数据关系;后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趋势,运用逻辑推理构建简单预测模型。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提升上,两课都鼓励学生借助数字设备和软件获取数据、分析规律,增强学生运用数字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两课都让学生理解数据规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 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师生情感共鸣
两节课都高度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发现数据中的规律》从古代气候谚语切入,探讨自然现象与天气变化的规律;通过东非大草原动物迁徙案例,分析气候数据与动物迁徙的关系;还利用车流量和景区人流量数据,让学生体会数据规律在生活中的体现。《根据规律进行预测》以十字路口交警、田径教练、地铁调度员等职业场景为依托,引导学生运用数据预测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如交通拥堵预测与疏导、运动员选拔、地铁运营调度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3. 强化学生主体,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两课作为大单元教学的不同课时,逻辑紧密、层层递进。《发现数据中的规律》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分析数据规律;《根据规律进行预测》则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发现的规律进行预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数据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深化。(1)教学策略运用相似:都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与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相结合的策略。在《发现数据中的规律》中,教师设置“古代人如何安排生活生产和判断天气”“东非大草原动物为何迁徙”等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分析气候数据图表,探究动物迁徙规律;在分析车流量和景区人流量数据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根据规律进行预测》同样以“如何保障路口通勤顺畅”“选择哪位同学参加比赛”“如何优化地铁运营”等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职业体验任务,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合作能力。(2)问题设计启发思考: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在《发现数据中的规律》里,张老师展示谚语AI生成图后提问“你能从这张图片中看到什么?”“通过这些奇怪的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假设,下面可能是晴天还是雨天呢?”,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大胆假设;分析东非大草原气候数据图表时问“这张图表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哪些数据呢?”“图表中蕴含着什么样的规律呢?”,帮助学生梳理数据关系、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预测》中,邱老师在学生体验职业任务前问“如何根据数据生成合适图表并找出规律?”,在展示交流环节问“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能做出怎样的预测以及提出什么建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培养逻辑思维。
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明晰了素养本位的重要性。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在深度研读、分析课标和教材上下功夫,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好学方案,开展好研的活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