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0610教研活动学习心得-徐铭媛
发布时间:2025-06-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铭媛

2025年6月10日上午,武进区沈小伟名教师工作室在鸣凰中心小学举办的第三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探索数据素养与信息安全教育的教学新路径”为核心,通过两节精彩课例与一场前沿讲座,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

祝苏兰老师执教的《保护好自己的数据》一课,以“亮亮朋友圈数据泄露”的AI动画情境切入,巧妙创设“数据保护小卫士”身份,将数据分类、隐藏、加密与备份等关键技能,融入“火眼分辨术”“神隐无形术”“绝密封锁术”等闯关任务中。课堂亮点纷呈:一是真实任务驱动,围绕“校园开放日数据保护”设计学习活动,使抽象的数据保护原则具象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二是密码强度测试环节,通过对比“123456”与“P@ssw0rd2025#School”等实例,结合在线检测工具,将密码安全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三是首尾呼应的情境闭环,从导入时的数据泄露警示到总结时的朋友圈加密处理,深化了学习迁移。值得探讨的是,丰富的内容密度可能压缩了深度思考空间若能拆分为两课时,或在“密码检测”“数据打码”等环节增加同桌互评、小组展示(如“谁的密码更安全”“谁的马赛克最隐蔽”),可能利于学生内化“最小化分享原则”,同时提升课堂参与效能。

邱云老师的《大数据与生活》直面理论教学的挑战,以“短视频推送”“购物推荐”等生活场景切入,通过“手机为什么懂我”的提问点燃认知冲突。课堂通过“初探大数据特征”与“制定南京旅行攻略”两大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建构“海量、多样、高速、有价值”的认知框架。邱老师以扎实的教学基础将抽象概念锚定于真实生活,如“旅行规划师”活动让学生亲历大数据赋能决策的过程;二是从具象经验出发,使“大数据”从冰冷术语转化为可感的生活伙伴;三是尾声引入“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辨证讨论,引导学生审视数据应用中的隐私边界,为后续数据安全教育埋下伏笔若能让学生头脑风暴“什么是大数据”,能“智能推送依赖数据收集”处稍作延伸,引导学生探讨“数据使用边界”,有利于进一步强化课标要求的“信息社会责任”,形成更完整的认知闭环。

陈露老师的讲座《AI人工智能的应用》如一场及时雨,展示了AI工具重塑教学形态的无限可能。她分享的实用技巧与创新工具,不仅为课堂情境创设(如AI数字人)提供了技术支持,更启示我们如何将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设计,使知识传递更生动、学生参与更沉浸。

本次活动是一次数据素养教学的生动诠释。两节课共同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信息科技教育需以生活为土壤,以任务为养料,方能使素养生根发芽。祝老师将数据安全转化为“小卫士”的闯关使命,邱老师让大数据在旅行攻略中显影——它们证明,当知识从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技能在实践中真实锤炼,责任在思辨中自觉萌发,信息素养便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成为学生应对数字生活的内在力量。沈小伟老师的总结点明核心:教学需深耕教材,更需超越教材。我将带着这些启示,在未来的课堂中持续探索——如何更精妙地设计生活化任务,更充分地利用技术赋能,更深入地引导学生辨证思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