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0925教研活动学习心得-宣慧丽
发布时间:2025-09-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宣慧丽

今天非常有幸学习了沈小伟老师和谢榴炜老师的两节信息科技课,深受启发。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各具特色,均体现了新课标背景下信息科技教学的核心素养导向,尤其在计算思维培养、数字化工具运用与生活化情境创设方面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与创新性。

沈老师的这节《过程与控制的三个环节》的课结构严谨,思维层层递进教学过程中,沈老师注重感知—探究—应用—拓展的认知逻辑,通过计算器操作、微波炉案例分析、计算机AI功能探讨等环节,引导学生从具象体验走向抽象建模,逐步构建“输入—计算—输出”的思维模型。特别值得学习的是针对计算环节理解难的问题,通过视频演示、动画解析等方式具象化处理过程,有效化解学生的认知障碍。每一环节都紧扣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尤其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体现—学—评一致性。

谢老师的《用流程图描述算法》课堂通过图形符号我会辨”“算法流程我会仿”“算法描述我能行三个递进式活动,引导学生从识别符号到模仿绘制,再到独立创作流程图,步步为营,扎实有效。亮点突出表现在:通过视频自学、小组合作、网页互动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做中学理念。强调自然语言与流程图的转换,引导学生用如果…那么…否则…等逻辑句式表达判断过程,提升语言组织与逻辑思维能力。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彰显了信息科技教学的发展趋势:以素养为目标:不局限于技能传授,更注重思维方法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以生活为源头:从智能音箱、自动售货机到微波炉、订票系统,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以技术为支撑:恰当运用数字化工具与平台,提升教学效率,拓展学习边界。

作为信息科技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设计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阶梯与思维发展路径;课堂活动应兼具趣味性与挑战性,激发学生深度参与;技术应用应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为用而用;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此次听课学习,不仅让我对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今后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经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