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0925教研活动学习心得-徐铭媛
发布时间:2025-09-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铭媛

今天上午,我有幸在马杭中心小学观摩了沈小伟名教师工作室的第四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围绕两节信息科技新教材研讨课——沈小伟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过程与控制的三个环节》与谢榴炜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用流程图描述算法》展开,并聆听了沈老师的专题讲座。整个活动内容充实、研讨深入,让我对信息科技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反思。

两节课均体现了“真实性学习”的理念,将教学根植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沈老师从计算器、微波炉、智能音箱等常见设备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输入—计算—输出”这一抽象模型;谢老师则以自动售货机等为例,带领学生从自然语言描述过渡到流程图刻画算法。这种情境化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将学习目标直指其“最近发展区”,为深度思辨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为可贵的是,两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序列化的课堂活动与逻辑上升的“问题串”。沈老师的课堂环节环环相扣,由具象体验到抽象概括,逐步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发现规律。谢老师通过“图形符号我会辨”、“算法流程我会仿”、“算法描述我能行”三个阶梯式任务,辅以“这些图形有什么意义?”“你能用不同算法描述吗?”等关键问题,有效驱动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实现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与思维能力的层层进阶。

两位老师都展现了出色的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让科技真正为教学目标和素养培养服务。沈老师创新性地设计了虚拟电器互动网页和Python模拟情境,将理论性较强的“过程与控制”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巧妙化解了教学难点。谢老师的课堂则突出了“做中学”,她巧妙利用在线平台引导学生动手绘制流程图,并通过小组合作、作品展示等方式促进互动交流。在“算法描述我能行”环节,对学生真实作品的分析与比较,自然引导出对流程图规范性、准确性、美观性的思考,不仅巩固了技能,更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专题讲座《小学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路径》沈老师分享的利用AI工具辅助备课、制作电子教材等实用策略,为我们打开了教研的新思路。工作室成员们的思维碰撞,让我看到了一节好课背后需要反复打磨的细节,以及对新课标理念持续深入解读的必要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