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0925教研活动学习心得-祝苏兰
发布时间:2025-09-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祝苏兰

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信息科技课堂

近期聆听了谢榴炜老师《用流程图描述算法》与沈小伟老师《过程与控制的三个环节》两堂信息科技课,两位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引,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细节,为我带来深刻的教学启发,也让我对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高效构建有了新思考。

两堂课的共性亮点,在于对 “生活情境” 的深度运用。谢老师以银行取号、智能音箱唤醒、自动售货机购物等生活场景为载体,让抽象的流程图符号与算法描述,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日常体验;沈老师则围绕空调、微波炉、订火车票等 “信息处理小管家” 展开,将 “输入 — 计算 — 输出” 的抽象模型,植根于学生熟悉的设备操作中。这种 “从生活中来” 的设计,不仅化解了知识的抽象性,更让学生感受到信息科技的实用价值,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这也印证了 “情境是知识的最佳载体” 这一教学理念。

在核心素养落地方面,两堂课各有侧重却同样扎实。谢老师聚焦 “计算思维” 培养,通过 “自主学符号 — 模仿画流程 — 合作绘算法” 的梯度任务,引导学生经历 “自然语言 — 流程图” 的转换过程,在动手绘制自动售货机算法流程图时,学生需梳理逻辑、规范符号,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得到充分锻炼;沈老师则以 “计算思维” 为靶向素养,设计 “操作感知 — 探究建模 — 应用拓展” 的认知路径,从计算器计算到微波炉环节分析,再到订火车票场景应用,学生逐步掌握 “具体案例 — 抽象模型” 的思维方法,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让核心素养不再是口号,而是转化为可观察、可评价的学生行为。

此外,两位教师对 “学生主体性” 的尊重,也让课堂充满活力。谢老师采用 “视频自学 + 网页测试” 的方式,允许学生分屏操作、自主查漏补缺,体现分层教学理念;沈老师则通过小组讨论、互动平台分享创意案例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碰撞思维,尤其是 “订火车票案例填写”“智能设备创意举例” 等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同时,两位教师均注重评价的引导性,谢老师从 “简洁性、逻辑性、美观性” 评价流程图,沈老师通过学习单反馈、优秀案例展示及时纠偏,让评价真正服务于学习提升。

反思自身教学,未来我需在两方面改进:一是进一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让知识与学生经验深度联结;二是优化梯度任务设计,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挑战中获得成长。这两堂课犹如明灯,为我后续的信息科技教学指明了方向,也让我更加坚信:以核心素养为魂,以生活情境为基,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打造出有温度、有深度的高效课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