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武进区沈小伟名教师工作室教研活动于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开展,本次研讨课由沈小伟老师执教和谢榴伟老师执教,全体工作室成员以及一些区内优秀信息教师参与观摩。
沈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过程与控制的三个环节》一课。本课深度融合新课标理念,以“寻找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小管家’”为情境,从空调、微波炉等生活设备切入,让学生直观感知“输入—计算—输出”模型,精准培养“信息意识”。教学过程注重实践与探究,通过计算器计算、微波炉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操作感知”走向“抽象建模”,落实“计算思维”核心目标;融入AI功能拓展,关联后续学习,体现知识系统性。同时,借助学习单、互动讨论平台、实时测试等工具,实现教学反馈闭环,搭配“输入—计算—输出”板贴直观呈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若能增加学生自主分析智能设备案例的时间,可进一步强化知识应用能力,整体教学设计完整,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谢老师执教五年级《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本课严格对标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教学逻辑清晰。以“银行取号”案例中自然语言与流程图的对比导入,既回顾旧知,又凸显流程图“直观形象”的优势,快速唤醒学生“信息意识”。教学环节设计层层递进,从“图形符号我会辨”的视频自学与在线测试,到“算法流程我会仿”的声控灯流程图模仿,再到“算法描述我能行”的自动售货机流程图创作,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技能,有效落实“计算思维”中逻辑梳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 draw.io 等数字化工具绘图,契合“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要求,强调资料引用规范,渗透“信息社会责任”。若能在评价环节增加学生互评,可进一步提升课堂互动性,整体符合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两堂课虽侧重点不同——沈老师课堂注重“建构模型、理解原理”,谢老师课堂注重“掌握工具、规范表达”,但都深刻体现了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宗旨。它们共同构建了一条从理解信息处理本质到掌握算法描述方法的清晰学习路径,均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优秀范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