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有幸学习了王景老师和常宇老师的两节信息科技课,深受启发。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各具特色,均体现了新课标背景下信息科技教学的核心素养导向。
王老师的课以“导航路线”为核心情境,从“自然语言描述路线(感知有序性)”到“流程图绘制(理解完整性)”,再到“Scratch编程实现(实践应用)”,最后“联系生活举例(迁移拓展)”,形成“感知-理解-实践-迁移”的递进式教学逻辑,符合五年级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到学科的认知特点,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课堂选用“百度地图导航链接”“在线流程图工具”“Scratch3”等数字化工具,贴合信息科技学科特性;同时设计“活动单”与“自评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任务指引,又通过“小红花”等评价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实现“学-评-练”一体化。课堂衔接自然,注重单元教学连贯性:本课作为第二单元“算法的基本控制结构”的起始课,在结尾通过“堵车绕路”的问题引出下一课“分支结构”,既回应了单元核心主题“导航的奥秘”,又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常老师的课先通过“红灯停车(单分支)”“拥堵绕行(双分支)”两个生活场景,用“如果……那么……”“如果……那么……否则……”句式搭建语言支架;再过渡到流程图绘制,明确“判断框”的核心作用;最后用Scratch编程实现算法,让学生逐步理解分支结构“先判断、再选择”的本质,降低抽象知识的学习难度。
课堂融入多种互动形式,如“《快乐拍手歌》热身感知分支语句”“小组合作拼图流程图”“Scratch编程调试”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尤其在编程环节,教师关注学生“程序设计-运行-调试”意识薄弱的问题,通过巡视指导“条件设置错误”、表扬“语音提示创意”,既解决实操难题,又鼓励创新,实现“做中学、练中悟”。在拓展环节,从“导航”延伸到“租车方案”“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分支结构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将知识从课堂迁移到生活,深化对知识价值的认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