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1023教研活动心得—王景
发布时间:2025-10-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景

在本次工作室活动中,王景老师和常宇老师分别执教了第二单元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基于教材开展了大单元教学设计。下面我将围绕《顺序结构》谈谈自己的想法。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作为算法三大基本控制结构(顺序、分支、循环)的入门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承担着“认知奠基”的核心作用——既承接第一单元“算法概念”的基础认知,又为后续分支、循环结构的学习搭建“单一结构认知框架”,避免学生因结构混淆影响后续学习。

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真实性学习”理念,以“生活中导航路线”为核心情境,串联起从生活感知到学科实践的完整学习链。

一、整体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四层递进环节实现认知深化:

1. 情境唤醒: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需确定驾车路线”为话题,用“老师不认识路需帮助”的真实需求,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使用导航的技能),快速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自然引出“顺序结构”主题;

2. 实践建构:通过“记录导航路线(活动一)—用自然语言描述路线(理解有序性)—绘制流程图(强化完整性)—制作小车行驶动画(Scratch编程,活动三)”的递进任务,帮助学生将“模糊的顺序感知”转化为“明确的结构定义”,逐步掌握顺序结构的核心特点;

3. 自主突破:借助Scratch编程工具和流程图等思维可视化载体,让学生将抽象的“算法执行逻辑”转化为具象的操作与画面,打破对抽象概念的认知壁垒,同时通过“同桌合作”“小老师示范”等形式,自主解决“确定小车坐标”等难点问题;

4. 应用迁移: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顺序结构”任务(活动四),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场景举例(如整理书包、做饭步骤),并用自然语言或流程图描述,实现知识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强化知识的实用性。

二、教学过程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在知识与方法层面双线发力:

1.知识层面:针对新教材“理论+编程实践”的定位与学生编程基础薄弱的现实矛盾,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四个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感受(情境)—思考(特点)—行动(实践)—认知(总结)”的探究过程,对顺序结构形成系统性认知,避免“灌溉式教学”;

2.方法层面:提炼“说顺序(自然语言)—画顺序(流程图)—展顺序(编程)”的通用学习路径,既缓解学生因抽象概念产生的畏难情绪,又总结出可迁移的学习方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本课,也为后续分支、循环结构的探究提供“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支撑。

 三、教学反思:

1.与第一单元内容衔接不够,执行与验证算法思想在本课中占比较少,而程序的编写就是需要同学们反复验证,才能优化思路。与本课活动三用编程描述顺序结构的设计目标不谋而合。在教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好这一思想进行课堂内容的推进,进行总结与反思。

2.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学情:部分编程基础较弱的学生在编程环节仍存在困难,虽通过“小老师示范”有所缓解,但未设计“分层任务”,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阶梯式支持”,同时录制“坐标设置”“移动指令添加”的微视频,供学生随时回看。

3. 算法“效率意识”的渗透不足:本课虽提及“算法设计需兼顾效率与责任”(信息社会责任目标),但在实践环节未设计相关任务(如“对比两条导航路线的步骤数量,哪条更高效”),导致学生对“顺序结构不仅要‘完整可行’,还要‘简洁高效’”的认知较薄弱。后续可在“活动一记录导航路线”时,增加“对比两条推荐路线的步骤,说说哪条更省时”的讨论任务,让“效率意识”自然融入实践过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