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1023教研活动学习心得-沈小伟
发布时间:2025-10-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沈小伟

小学信息科技名教师工作室教研活动学习心得

(含评课、总结、教学指导与任务安排)

一、评课环节

(一)整体肯定与亮点

  1. 1. 两位授课老师通过智慧创设真实教学场景,体现任务驱动理念,各教学环节逐步深入,有效锻炼和提升了教学能力。

  2. 部分老师在教学中融入大单元设计思路,符合当前教学改革方向;张老师提出的 “场景趣味导入、前后呼应及细节关注” 建议,在课堂中得到体现。

  3. 2. 王老师采用 “星级奖励机制”,常老师使用学业测试评价量表,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4. 3. 授课老师能带领学生讨论身边的 “顺序结构、分支结构” 事例,拓展学生思维,丰富教学互动。

(二)待改进建议

  1. 1. 任务表述与分析:两位老师均存在 “任务说明不清晰” 问题,教学设计中任务要求模糊,课堂上任务推进过快,需先明确任务要求,再带领学生分析,随后指导学生操作。

  2. 2. 学生互动与参与:部分环节仅单个学生回答问题,未充分组织小组讨论;可增加学生演示环节,鼓励学生多交流身边相关事例(如从 “衣食住行” 角度拓展),避免提问方式单一,可预设 2-3 种学生回答方向(预设一、预设二、预设三)引导思考。

  3. 3. 教材与资源利用:课堂中对教材使用不足,易被专家诟病;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如信息教材中的案例、图片、视频资源),以及数字人、微课、微视频脚本、人工智能融合等数字化教学技术(第一课未体现,需改进)。

  4. 4. 教学环节设计:避免过度强调 “第一关 、第二关”“任务一 、任务二”,建议设计趣味场景;每个环节需有清晰小结与自然过渡,明确设计意图。

  5. 5. 听课笔记规范:部分老师听课笔记无圈点标注,需学习优秀听课笔记模式(如 “好的地方画五角星,需修改处画感叹号 + 三角形并标注问题”)。

二、教学指导

(一)教学设计核心框架(通用版)

  1. 1. 前期分析(重中之重)

    • (1)教材分析:明确整本书、单元及单课的逻辑关系(如四年级上册 “无处不在的数据” 单元,需拆解 “认识数据 - 数据形式 - 数据应用” 脉络;六年级 “过程与控制” 单元,第一课 “认识过程与控制”、第二课 “过程与控制的形式和结构”、第三课 “应用”),说明选课依据,结合新课标。

    • (2)学情分析:涵盖学生认知基础、能力特点、学习特点,明确 “学生已掌握什么、需补充什么”。

    • (3)目标分析:以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为重点(参考新课标,无需面面俱到,需明确本课靶向核心目标),可将其作为原三维或 四维目标的首位;教学目标需具体,避免宽泛。教学重点、难点可以加上突破策略。

    • (4) 教学准备:不仅包括课件,还需准备学习任务单设计、数字人脚本、微课脚本等技术资源、教材及互动资源,确保 “不只是简单谈论,有实际材料支撑”。

  2. 2. 教学过程

    • (1)导入:采用情景导入,结合生活实例(如穿衣服的顺序结构、吃饭的注意事项),避免简单化;预设学生回答,及时引导。

    • (2)任务推进:大单元,大情境,分任务设计(如任务一 “认识概念”、任务二 “实践分析”、任务三 “拓展应用”),每个任务需 “明确要求 → 学生分析 动手操作 巡视指导 讨论交流 → 评价小结”,注重学生参与感。

    • (3)总结与延伸:回顾课堂核心知识,结合生活实例拓展(如 “过程与控制在衣食住行中的应用”);利用学业测试(在线问卷、单文件互动HTML技术)检测学习效果,允许学生反复考试并查看错题解析。

  3. 3. 板书与评价

    • 板书:建议采用思维导图形式,清晰呈现知识脉络。

    • 评价:避免 “泛泛而谈的笑脸评分”,结合学业测试量表、课堂表现(如参与讨论度、任务完成质量),采用星级奖励等可量化方式。

(二)信息科技学科特殊要求

  1. 1. 技术融合:充分利用 AI 工具(如豆包生成教学设计、图片转文字)、数字人、问卷网(优于问卷星,可导入文字生成试卷,支持错题集与解析),体现学科特色。

  2. 2. 教材版本标注:参加比赛或展示时,需明确教材版本(如苏科版)、单元及年级,方便评委理解课程背景。

  3. 3. 核心素养落地:聚焦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每堂课需有 1-2 个核心素养的重点突破,避免 “全面覆盖但无深度”。

三、工作总结

(一)工作室活动回顾

  1. 1. 本次活动为工作室第 5 次活动,整体效果良好,尤其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帮助;三位组长评课丰富(邱云老师评课内容详实如论文讲座),邱云辉老师为年轻老师提供示范。

  2. 2. 已完成工作:部分老师提交课程标准学习成果(谢)、集体备课内容(谢、王)、教学设计和课件及时发布到群(要发布到工作室网站,供教师参考)、大部分老师完成教学心得提交。

  3. 3. 存在问题:部分组未交付集体备课内容;部分老师请假时未按要求完成任务(需单线通知补做);学校 “四不两直” 检查发现部分老师笔记本存在 “学科单一、前面空白” 问题、专用室使用记录不全,需补充完善。

(二)工作室核心理念

  1. 1.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明确 “参加工作室的初衷”,保持当年的豪情壮志与教学热情,避免功利化(每月 1 次课程 + 平时活动结合,注重长期成长)。

  2. 2. 成长与责任:工作室的收获是教师的进步,负责人会主动承担压力,带领教师提升;每位教师需履行职责,重视份内工作(如备课、上课、听课、笔记撰写)。

四、工作安排

(一)近期重点任务(集体备课)

  1. 1. 分工要求:工作室成员需分工协作,不依赖单人(每个老师需认领对应年级 / 单元),具体:

    • 集体备课,需包含单元分析、单课教学设计(附学习任务单)、学业测试卷(30 单选 + 10 多选 + 10 判断,用问卷网生成),上传至工作室网站。根据自身教学年级认领,需结合教材提炼上课模式,完成对应单元备课。

  2. 2. 备课规范:需结合新课标,明确教材版本(如苏科版)、单元前后联系;利用 AI 工具(如豆包)辅助生成教学设计(已提供多次迭代比较完善的AI提示词);学习 “图片转文字” 方法(将教材图片转为文字,便于 AI 优化内容)。

(二)个人任务

  1. 1. 笔记与材料补做:笔记本存在空白、学科单一的老师,需补充完善,应对学校检查(包括使用记录);未提交教学心得、集体备课、教学资料的老师,需按要求补交。

  2. 2. 学业测试应用:每位老师需在课堂中大胆尝试应用问卷星、问卷网、腾讯问卷进行学业测试,采用 “星级奖励 + 反复考试” 模式,跟踪学生学习效果,记录错题情况。

  3. 3. 活动报告撰写:本次活动报告需安排专人撰写(作为教学外的能力锻炼,含活动流程、评课要点、总结与任务)。

(三)下次活动安排

  1. 1. 时间与地点:11月中下旬;地点优先选择城区周边学校(避免偏远)。

  2. 2. 内容预告

    • (1)授课安排:陈老师上课(1 节课,预留充足讨论时间)。

    • (2)汇报与研讨:各成员汇报集体备课进展,讨论个人课题进展;负责人讲解 “如何利用 AI 优化教学设计”。

  3. 3. 提前准备:授课老师需按本次教学指导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大单元、技术融合、教材利用);参会老师需提前查看工作室网站上的备课模板,准备讨论问题;小组协作,磨课改进,提炼活动主题,主持人提前准备。

(四)其他要求

  1. 1. 请假与纪律:后续活动尽量避免提前离开,确需请假需提前沟通,且需补做缺席活动的任务(如听课笔记、备课内容)。

  2. 2. 资源上传:所有集体备课成果、教学设计、学业测试卷可先提交至工作室群或者小组群,多人审议审核后上传至工作室网站,确保资源共享。

  3. 3. 技术学习:学习数字人、微课制作、问卷网使用、AI 生成教学设计等技术,下次活动可展示学习成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