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王景老师的《顺序结构》与常宇老师的《分支结构》两课教学后,有一些感悟。
两课均以“导航”真实情境为线索,构建了“情境激趣—实践探究—应用迁移”的教学链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顺序结构教学中,通过记录驾车路线、绘制流程图、Scratch编程等层层递进的活动,学生逐步理解了“有序性”“完整性”的核心特征;分支结构教学则借助“红灯停车”“拥堵绕行”等生活案例,让学生通过“如果……那么……”句式和流程图,精准把握单分支与双分支的逻辑差异。这种“从生活中来,到技术中去”的设计,有效衔接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知学习,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一,编程实践环节的分层指导不足。部分学生对Scratch中“坐标设置”“方向控制”等操作存在困惑,虽安排了“小老师”互助,但未能覆盖所有学困生,导致个别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任务。其二,算法与生活的联结深度不够。在应用迁移环节,学生列举的生活案例多停留在表面,对算法在智能设备中的深层应用思考不足,未能充分实现知识的深度迁移。其三,评价方式略显单一,虽采用了自评与小组互评,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不够细致,难以全面捕捉学生的认知成长。
针对以上问题,后续教学可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实施精准分层教学,提前预设编程难点,为学困生准备步骤分解图和操作提示卡,同时设计拓展任务,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二是深化生活联结,引入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拆解其内部算法逻辑,培养从生活中发现算法、运用算法的能力。三是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增加对思维过程的追问,如“你为什么这样设计步骤”,并结合学生的流程图、编程作品和课堂发言,进行综合性评价,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算法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核心载体,唯有不断反思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算法的价值,在数字化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