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51023教研活动学习心得-李海琦
发布时间:2025-10-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海琦

10月23日,武进区沈小伟名教师工作室第五次教研活动在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周家巷校区)开展,本次研讨课由王景老师和常宇老师执教,全体工作室成员以及一些区内优秀信息教师参与观摩。两堂课均围绕“导航的秘密”单元主题展开,紧扣《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素养导向、情境建构、实践育人”理念,以五年级学生认知为基础,在生活与科技的联结中落实核心素养。

王景老师以“秋游导航找路线”为驱动,让学生从“查导航路线”“用自然语言描述道路”切入,将抽象的“顺序结构”与真实出行需求结合,符合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科技”的要求,学生能直观感知算法的实用价值。从“自然语言描述(有序性)”到“流程图绘制(完整性)”,再到“Scratch 编程模拟(具象化)”,三步设计紧扣教学重难点。尤其强调流程图“开始-步骤-结束”的完整性,引导学生梳理“每步仅执行一次”的逻辑,逐步从“模糊感知”过渡到“明确定义”,落实计算思维的“逻辑梳理”能力。通过“同桌合作编小车行驶程序”,让学生在调试“移动步数”“转向角度”中掌握数字化工具,同时嵌入“学习自评”环节,关注个体进步,符合新课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实践要求。

常宇老师以“导航返程遇状况”承接《顺序结构》的“去程路线”,形成“往返导航”闭环。通过“红灯停车(单分支)”“拥堵绕行(双分支)”的情境递进,精准突破“单/双分支结构”重点,符合单元知识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用“如果…那么…”“如果…那么…否则…”句式搭建语言支架,再通过“流程图拼图”“在线绘流程图”等活动,将抽象的“判断逻辑”转化为可视化操作,学生能清晰识别“菱形判断框”的作用,有效攻克“用流程图设计算法”的难点,落实计算思维的“逻辑表达”能力。从“导航绕行”延伸到“租车计算”“智能设备(音箱、扫地机器人)的分支逻辑”,让学生发现分支结构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末强调“负责任用技术”,呼应新课标“信息社会责任”要求,同时“Scratch 加语音提示”的创意,也点亮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

两堂课均以“导航”为情境主线,从“感知-建构-应用”层层推进,精准落实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体现了“算法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课标理念。前者夯实“顺序”基础,后者突破“分支”难点,为后续循环结构学习搭建了扎实的认知框架,是两堂立足素养、务实高效的信息科技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