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观摩了王景老师和常宇老师分别执教的《顺序结构》与《分支结构》两节信息科技课,深受启发。两位老师围绕“导航”这一真实情境,以连贯的大单元设计思路展开教学,不仅体现了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导向,也为我们呈现了程序结构教学的典型范式。王老师的《顺序结构》作为单元起始课,以“前往淹城春秋乐园”的导航路线为线索,引导学生经历从自然语言描述、流程图绘制到Scratch编程实现的完整过程,层层递进地帮助学生理解“有序性”和“完整性”的核心特征。课堂中“能否瞬移”的追问巧妙引导学生感知“依次执行”的逻辑,而流程图互评和小组积分等设计,既关注过程评价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不过,情境的时效性可进一步优化,任务指令也可更加具体,同时需加强对学生多元回答的预设和引导。
常老师的《分支结构》则在“返程导航”的情境中自然延续,从“红灯停车”的单分支判断过渡到“拥堵绕行”的双分支选择,通过“如果…那么…否则…”的句式支架和流程图拼图活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条件判断的逻辑本质。课堂中注重生活迁移,引导学生联系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实例,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算法思维。若能增加错误流程图的对比辨析,并针对编程学困生提供更细致的调试指导,教学效果将更加扎实。两节课在情境设计、可视化思维工具运用以及编程实践环节都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形成了“生活情境—自然语言—流程图—编程实现—迁移拓展”的通用教学路径,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为后续结构的学习奠定了清晰的方法基础。
通过这两节课,我也深刻感受到程序结构教学的关键在于真实问题驱动与思维可视化支持的结合。两位老师都注重将抽象的结构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操作、可体验的学习任务,并在过程中不断促进计算思维与生活经验的融合。不过,教学中仍有一些细节值得深入打磨,例如编程环节的分层指导尚不充分,部分学生对坐标设置、指令组合仍存在困难;算法效率意识的渗透和生活案例的深度挖掘也有待加强。此外,评价方式虽多样,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还可进一步细化。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真实情境中渗透结构思维,通过分层任务、微课支持、思维追问等策略,支持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发展,并持续推动知识从课堂向生活的有效迁移,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