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提升数学课堂操作能力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徐艳
【摘要】
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真正做到有效操作,必须注意的是:操作并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应与观察、语言、思维活动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课堂上要有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的操作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可以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但如果一味追求动手操作,为操作而操作,使操作流于形式,既浪费了课堂学习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要把握时机,把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操作活动的“内化”,重视“动态操作”后“静态的数学思考”,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一、有效的操作应与观察相结合
动手操作是手与眼协同活动的动态感知过程,而观察本身就是一种内化手段。当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时,便能更充分地发挥操作的内化功能。所以,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使学生积累起多种多样的表象,这样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可以推动其逻辑思维的开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但要注意的是,盲目的、缺乏思考的动手操作不是有效的操作,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当教师说“开始”之后,有些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操作,结果往往是瞎忙一场,反而是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学生能得到一些成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操作中有了观察的过程,而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另外,动手操作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但许多学生在摆弄学具时也常常容易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因而抓不住观察的重点,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有意注意,以致失去了操作的意义。还有,大多数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者看得粗心、笼统,甚至观察的顺序杂乱无章。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学会观察。一般在观察中要做到:明确观察的内容和重点,弄清观察的方法和顺序。组织学生观察时,提出的任务要具体、明确,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操作。另外,有些问题是不易发现的,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细节,才能发现问题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出1/4,和1/8,并比较得出1/8小于1/4后,问:“你们还能用同样的长方形纸折出分子是1,又比1/8小的分数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折出了1/10,1/16,1/32等,如果教师此时以“看来分子是1,又比1/8小的分数还有很多”来结束教学环节的话,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操作展开观察思考:“只要怎么折,折出的分数就一定比1/8小?”“比较你折出的这些分数,你又什么新发现”等等,这样的操作时有效的,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操作,把握住了学习的重点。
二、有效的操作应与语言相结合
动手操作过程中要重视语言的表述。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有利于传递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进行信息加工的心智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综合、概括,那么得到的结果是表面的、肤浅的。只有经过语言,才能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过程。学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述清楚,实际上是思维的有效整合,是在感知基础上建立表像的开始。因此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如先学会一部分一部分地分开讲,再把几部分合起来说,最后用“先”“再”“最后”等表示次序的词把操作过程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样,操作才能真正发挥出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考虑到分数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教学1/2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新知。先让学生选择一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把它平均分成两份,给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继而教学1/2,在引出1/2后,我又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根据自己折的图形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它的。学生通过用语言描述操作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了深刻的经历和体验。
三、有效的操作应与思维活动相结合
教学活动中,操作和思维密不可分。操作是先导,思维则是关键。通过思维可以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得到内化,完成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进而转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过程,学生的认识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有效的操作必须要有思维活动的跟进。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了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不过仍有很多学校需要借助实际操作。实际上,学生的动手操作时一个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的活动过程,所以在操作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例如,在学生完成动手操作后,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的操作活动想一想:我是怎么操作的?操作后我有什么发现?初步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相机板书:新知-旧知(转化)、旧知-新知(联系),这种数学思维方式的反思会对学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动手和思维是联系的,切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把操作和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的操作一定要和观察、语言、思维结合起来,当然,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观察的同时伴随着思维,在语言表述的同时也伴随着观察和思考。如:“圆的面积”一课的难点是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已经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有了一定的探索经验。鉴此,我这样设计教学:第一环节,引导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第二环节的重点是将观察、语言和思维融入到操作中去。我提出几个讨论问题:①拼割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出将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后面积是不变的,但是形状却变了,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圆的面积变成了能够解决的问题即求长方形的面积,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什么有关系?③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么求?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边操作、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分割好的小图形再去有选择地拼学过的其他图形,用上述观察方法验证,看推导出的圆面积公式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巩固学到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操作,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所渗透的探究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终身受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为了确保操作活动的实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并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赵艳云《动手操作探究实践》课程教育研究
2、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获2017年蓝天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