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在质疑问难时反思,在思考方法形成时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艳

一、在质疑问难时反思

教学过程中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境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促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

案例1:有一个正方形的池塘,工人准备在池塘的四周种树,要求每边都有50棵。请你算一算,工人需要准备多少棵树?很多同学马上解答:50×4=200(棵)。我要求学生说理,学生们充满自信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再次审题,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并示意学生画图帮助,学生在再审题、画图、讨论的基础上,终于发现了此题隐藏的另一个任务:当四角都种上一颗树时,需要准备的树就是50×44=196(棵)。这时,教室里发出一片感叹:“啊呀!我刚才做错了。”“我怎么当时就没发现呢?”……当学生有了如此深切的体验时,我引导学生反思:“你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克服?”有的同学回答:“我审题不清、不够全面,今后要认真地审题。”有的同学说:“我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的脑海要经常有‘图’,这样,思考问题也就全面了。”……学生身边真实的情景,看似非常简单却暗藏“杀机”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尝到了一丝苦涩,正是在这种教师创造的“逆境”中,推动了学生反思现实的动机。

 二、在思考方法形成时反思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位学生可能都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他们的思考方法已经形成时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解题策略。可在两方面进行引导反思:①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探索更简单的解题途径;②思考有无规律可循,或进行可逆变换主动建构,达到“举一反三”。例如案例2:一节优质课的标准是88分。上星期,陈老师参加校优质课评比,六位评委老师打出的分数如下:95分、93分、90分、85分、91分、87分。猜想:陈老师这节课达到优质课标准了吗?请说明理由。所有学生一致认为这节优质课达标,并有以下不同想法展示:

 

90分以上有4个,8587又比较接近88,他们的平均数肯定大于88。(直觉估算)

 

②(959390859187)÷69088(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85分和87分比88分一共少了4分,从91分里拿出4分给它们就是88分了,其他的数都大于88分,所以超过标准了。(移多补少)

 

88+(752331)÷688(基准数判断)

 

⑤(9585)÷290,(9387)÷290,(9091)÷29090分>88

 

(分组判断)

 

95939190878588×6(总数比较)

 

⑦(959391908785)÷886.2(人)>6(人)(份数比较)

 

⑧电视里在计算成绩的时候,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才公平。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 傅老师的最后得分是(93919087)÷4=90.25(分)

 

充分展示学生的想法后,我要求学生以欣赏的眼光,重新审视各种想法,选择最喜欢的几种思路,并阐述理由。学生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互动,形成“直觉估算、基准数判断、移多补少”为最简单方法,“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为最公正方法的共识,并与自己本身的思路发生比较,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