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灵动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尝试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赵君 张莲娣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构造反思环境、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反思空间、小学数学教师应强化学生反思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小学数学灵动课堂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度课堂;反思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由形象过渡为抽象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审视与评价。随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渐增强,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也会随之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场所,在本文中,笔者对小学数学有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 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构造反思环境
在日常数学课堂中,教师习惯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使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
都贡献给了各种习题。除此之外,教师还会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于一些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进行批评,整个教学过程明显缺乏反思机会。实际上,教师不该吝啬课堂时间为学生制造各种反思的机会,营造反思环境,例如要求学生在每堂课结束之后在内心中自问:“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有哪些?有哪些重点难点问题?自己在哪方面还需要改进?课本中有哪些部分还存在疑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勇于提问,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可以发挥全班师生的力量共同解决。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保留充分的自我反思时间是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讲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单位1”的概念,因此我在课堂上摆了两堆小塑料棒,数量分别为六根和四根,然后询问学生:这两堆木棒的二分之一相等吗?回答不相等的同学说:它们的二分之一分别为三根和两根。在这种开放式的交流过程中,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反思时间。
二. 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灵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反思空间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灵动教学”,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独特的背景在数
学知识理解过程中作用,倡导学生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各种相关素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反思空间,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独立解决各类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视度,将灵动课堂营造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在学习、观察、实践、讨论、改进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数学水平。数学反思能够起到对学生逻辑思维活动起到一定的监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契机来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
1、开启童心童趣,创设情境使学生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一种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0”的认识,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出现了一棵大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先后飞进了1只、2只……、5只小鸟,与此同时,可以要求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出鸟的只数,学生纷纷打出手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突然一声枪响5只鸟全惊飞了,这时鸟窝里的鸟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呼之而出“0”。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鸟窝里一只鸟也没有,“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2、激发全员参与,利用操作使学生手动。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拼拼摆摆、折折叠叠、量量画画等实际操作,认识图形的某些特征。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又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为突出“凑十”法,给学生提供了小棒、十格纸和圆片等学具,使学生在愉快的动手、动脑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体验等亲身“做”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强大的吸引力和无穷的魅力,从而强化了学习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去发现、探究、应用数学知识,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学习能力。
3、引导孩子思考,组织交流使学生口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表达是思维过程的展示。如果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内,对于学生自己的思考也就付之东流,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出时间,为学生提供动口说的机会,在充分“说”的过程中,学生思维随之展开,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指导学生“说”:
口述解题思路的训练。如教学6+5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摆边表述运算过程,说:计算6+5等于几时,可以把5分成4和1,6+4等于10,10再加上1等于11,所以6+5等于11。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完整表达数量对比关系的训练。如比较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时,就要养成学生完整表述谁比谁重、谁比谁大……以突出数学知识中严谨的数量对比关系。
4、放飞孩子心灵,互动合作使学生脑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
例如在教学 “数的组成”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课的引入部分,指名让学生说出9的组成。生1:1和8组成9,生2:2和7组成9,生3:5和4组成9 ,生4:4和5组成9 ……学生们积极性挺高,但答案比较杂乱,没有形成规律性,见此,我提出问题:你知道9的组成有多少种吗?不少学生摇摇头。那怎么知道到底9的组成有几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寻答案成了理所当然。把全班学生按学习的能力每四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组织,第二个人记录,第三个人操作学具,第四个人辅助操作的人。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各负其责,很快同学们就找出了9的组成(由于操作的顺序不同,某些同学出现了重复或遗漏)。接下来,又让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怎样才能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小组内的学生经过交流,再次合作,学生最终找到了按顺序操作与记录的办法。这次成功的合作经历,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欣喜不已,颇有成就感。
三. 小学数学教师应强化学生反思能力
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情感是一种十分
有效的感染因素,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有助于学习过程中反思氛围的营造。在对习题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试着询问学生是否还有不同于标准答案的解题思路或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这种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反思,并不断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程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几组角度,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角度来描绘出对应的三角形。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其中几组三角形的绘制,而剩下两组无论如何尝试都无法形成一个三角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会进入反思状态,思考以下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具有怎样的规律?在学生好奇心的驱动下,很快就会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这一结论。另外,反思实际上是一种对于自我的否定,若学生缺乏良好的毅力,即使具备再强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都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平日的课堂中,教师应有意地设计各类反思问题,让学生不断地锻炼,在训练中逐渐磨练自己的毅力。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反思环境,赋予每一
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实现公众展示,这样一来,一旦学生的观点或想法在课堂中得到他人的否定意见,会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存在问题,有利于学生自我审视及评价能力的形成,逐渐提升自我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涉.谈数学教学怎样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J],中国教师,2009(12)
[2]管宏斌.对“数学教学反思”的反思[J],数学教学通讯.2007(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