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1-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白舜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已有认知,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能联系问题背景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和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感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实物的方法;感受联系旧知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简单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的含义和口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新

1.  口算。

小朋友们前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出示口算),这些算式你会算吗?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指名口答。

观察每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过渡:小朋友真厉害,不但会准确计算,还会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学过的加减法,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思考探究

1. 学习连加

1)(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农场里的南瓜成熟了。红红来帮着收南瓜了。能先、又、接着这些词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没有说道问题,就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要求一共有几个南瓜,可以怎样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为什么用加法?

追问:从图上看4+2算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再加1

这道算式就读作:42再加1。指名读,齐读。

指出:求一共运了几个南瓜,要把三次运的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给这种算式起个名字吗?

说明:对了!象这样几个数连续相加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教师板书:连加)

34+2+1等于几,你想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结合学生口答,完成板书)再指名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齐说。

把书翻到第72页,一边说,一边把计算的过程在书上填好。

4)回顾反思:小朋友回想一下,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连加来计算?连加要怎样算?

小结:今天的问题要把三个数合起来,所以需要列成连加算式。计算连加是,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板书:从左往右)

2. 学习连减

1)谈话:帮红红解决了南瓜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芳芳又碰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例13主题图。

你知道了什么?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吗?和你的同桌先说一说。

指名说图意。

2)要求还剩几条丝瓜,应该怎样列式呢?(板书算式8-3-1=)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这道算式怎么读?谁想来试试看?指名读,齐读。(教师做相应的指导)

你也能给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吗?(板书:连减)

追问:这里8-3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指出:求还剩几条丝瓜,要先从一共的8条丝瓜里去掉第一次采的3条,再去掉第二次采的1条,要用连减来计算,列成算式8-3-1

3)你想怎样计算8-3-1?得数是多少?请小朋友把书打开在书上先算一算。

谁能来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合交流完成板书)

4)回顾反思:小朋友回想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连减来算?连减算式一般要怎样算?

小结:从一共的数里连续去掉两个部分,要用连减计算。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

三、练习提升

1. 想想做做第1题。

分别说说两幅图的意思。(第二幅图提示:虚线框表示“去掉”)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请小朋友在书上填写算式和得数,计算时,可以把先算的得数写在前两个数的下面。

交流算式、算法和得数。

追问:第一题为什么用连加,第二题为什么用连减?

连加和连减都要分几步来算?按怎样的顺序来算?

2. “想想做做”第23

逐一出示。先轻轻地说说图意,再在书上把算式填写完整。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用连加?(为什么用连减?)

指出:从刚才的练习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把三个数合起来,求一共多少,要用连加算;如果从一共的数里先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就要用连减来计算。连加和连减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得数,再算出得数。

3. “想想做做”第5题。

观察桃子图,你知道了什么?

可以怎样列算式,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同桌两个小朋友讨论讨论。

交流,引导列出连加算式和连减算式,说说理由。

指出:如果求三堆一共有几个,就要把三堆合起来,所以可以列成连加算式;如果看成一共有9个,先分出几个,再分出几个,求还剩几个,就要从9个里面先后去掉两堆,所以可以列成连减算式

四、回顾作业

1. 引导回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时候要用连加?什么时候要用连减?连加和连减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2. “想想做做”第4题。

在书上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校对。

 

教学反思:连加、连减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认识,对于这一类题,也知道该怎样算,因此,对图意的理解和算式表示的意义就成为本课应该关注的重点。对图意的表述,由于孩子第一次接触三个部分,为了降低孩子语言表述的难度,更加规范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我给孩子提供了一些关键词,让孩子在关键词的引导下,顺利的表述图意。两个例题的教学,我也体现出不同的层次,第一个例题,重在指导,第二个例题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先尝试,后讲解,体现出由扶到放的过程。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桃子图后,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既有连加,也有连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把思维延伸到课后,想想还能列出哪些不同的连减算式,从而让学生明白,从一共的里面,不管去掉哪两部分,都可以用连减来计算。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反思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每一个例题结束后,让学生回顾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以及计算的顺序,让学生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提炼方法,并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习得的知识才是更容易为学生掌握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