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师随笔:不做“休克鱼” (仇伟红2017.12)
发布时间:2017-12-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仇伟红

第一次听到“休克鱼”的名称,是来自于张瑞敏——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1998年初,“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进入美国哈佛大学课堂。休克鱼就是指鱼处于休克状态,即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近日“陷溺”在课题里的我,似乎就是在演绎一条“休克鱼”的重生。

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室—办公室”两点一线间穿梭,不断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昨天的故事”,平淡无奇的生活使往日的激情消逝殆尽。心理学中有个“磨道效应”,其意思就是说像毛驴拉磨一样,路走了很多,但实际上没有走很远,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长足的提高。我们许多人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干了好多年,可后面二十年都在重复前十年的工作经验,按部就班,结果感觉课越来越难上,学生越来越难教。其实,根本的症结在于,教材变了,学生也变了,但教师还依赖过去的经验来应对,曾经的成功经验反而成了持续发展的“桎梏”。

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安排,我来到了采菱小学。对于我来说,本学期最最重头的戏便是新的课题的申报,因为是初次深入接触教科研,以前虽然也主持过课题,但始终是有教科室的领导来掌控着主导方向,也偏颇不到哪里去。可是,这一次,我只觉得是“赶鸭子上架”!让我做个学科上的课题研究还马马虎虎,要我申报学校层面的课题,我实在是纠结、为难。因此前两个月的我一直处于回避状态,即使是有意识地去学习,也总觉得自己进入不了状态,再加上三个班的课务繁忙,那段昏天黑地的日子里,始终觉得那是我无法企及的高度。

江苏教科院的孙向阳主任来了,像及时雨,听君一番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似乎是唤醒了沉睡的我,那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聆听,我就像是饿汉吃了一顿饕餮大餐,会后,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我看得书太少了——我们的老师,要读书,要思考!

于是,再次拿起了课题研究的学习资料。利用课间缝隙孜孜不倦地学习,越学习,越觉得自己原先了解得太浅薄。

直到下班,眼花缭乱地走向停车场,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地斟酌课题的题目,想着“是不是还要再去掉这两个字”或是“要不要把构建改为探索”。

与同事探讨选择研究课题的方向及操作性,陡然发现初定的选题将自己拖进了“死胡同”,大家一交流,醍醐灌顶的感觉又让我学到了那么多。

日子在紧赶慢赶中过去,选题是挑了又挑,评审书是改了又改,而我,也是学了又学……

所谓温水煮青蛙,也许说的就是——沉溺于安逸环境而不自知的一些人,个人成长意识的觉醒就特别重要,我们可以经由改变自己而改变环境。教师成长如何突破?在我看来,与其埋怨环境,不如自己行动。从阅读开始,一点点积淀文化;从反思开始,一点点积攒经验;从课堂开始,一点点积累成功。从今天开始,一点点成就职业生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