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张晓丹老师论文《让“精神敞开”后“彼此接纳”》获武进区年会论文一等奖(2018.1)
发布时间:2018-01-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晓丹

“精神敞开”“彼此接纳”

——浅议核心素养关照下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

单位: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作者:张晓丹             

【摘要】 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相互之间基于民主平等的关系进行的交流沟通,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具有创造性和人文性的教学活动。针对目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几大问题试图提出解决对话教学问题的对策,以达到正本清源、促进教学之目的。

【关键词】  对话教学   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它的提出,是对长期以来“独白式”教学传统的颠覆,更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双核的基础,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笔者认为,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相互之间基于民主平等的关系进行的交流沟通,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具有创造性和人文性的教学活动。

 一、“精神敞开”中的理想境界

    1、民主平等的融合

对话教学消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话语霸权,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专制地位,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更多的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对话中去,真诚地向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寻求与学生的融合。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他们在相互对话和合作中共同进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相互对话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个性开放统一

   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解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学生创造性的见解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使学生在对话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思维的解放和情感的熏陶,实现对话教学的开放性和个性化。

    3、倾听发展的协同

在对话教学中,存在着倾听者和说话者两种角色,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对话不是教师和几个少数好学生的沟通,而是和所有人沟通,真诚的倾听每一个个体的声音,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对话的基础,也是对话的本身。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并最终获得师生共同的进步。

“对话”引入教学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下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言语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强调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洽、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对话的形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培养一定的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同时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获得理性和情感的升华,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对话”与“漫话”的本质区别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理念,其他的新生事物一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主体的缺失

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主体,但在教学对话中,常常出现教师主体缺失或学生主体缺失的现象。

  1.教师主体的缺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对话,教师把主动权完全放任交给了学生,整个课堂都由学生在信马由缰地交流和畅谈,教师则退居课堂的一隅,成了整个“漫话”的看客和局外人,学生在这种无限制地自由放任中随意发挥,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甚至脱离了教学中最根本的依据——文本的价值取向,架空了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话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更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

   2.学生主体的缺失在语文对话中,存在着一种情况就是对话课堂热闹异常,但是对话的发言者明显集中在少数优秀的学生及擅长口语交际的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还是课堂中的沉默看客,此时的对话演变成了少数优秀生的表演秀。

    (二)内容的误区

1.脱离文本主题。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时候几个简单的问题以后,就容易走题,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对话教学的生成性,完全背离了原来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

案例:某教师执教《天鹅的故事》,一个学生问:“那只首先撞击冰面的天鹅是公天鹅还是母天鹅?”这位老师马上说:“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于是,一节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没有什么结果。

2.理解肤浅、问题琐碎。很多老师把对话视为简单的言语交谈,认为只要是有言语交谈就是对话。从而出现了很多教师的课堂几乎是满堂问,问题零碎繁琐,为了对话而对话,只有气氛的活跃而无思维的交锋,这种对话只停留在浅层对话上,理解比较肤浅,徒具问答对话的形式,而实际上不能解决教学实质问题;

3.价值观点的错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力和引导性较差,最后对话的结果完全背离学习宗旨得到错误的价值观。

4.师生对话难以共鸣。由于时代、环境的差异,有时候学生难以体会课文的真正内涵,对课文内容无法有深刻的体会,这就需要教师准备或者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彼此接纳”下的共赢政策

基于以上对对话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对话教学在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话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并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也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要积极投入到对话过程中,真诚地向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寻求与学生的融合。同时教师要努力创设互动、合作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

 (二)基于双核的教学认识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说明一线的教师缺少理论基础,对对话教学的内涵及实质认识不清,需要专业引领。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名师等来学校听课,为对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把脉诊断,找出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订阅书籍杂志、组织培训班等方式带领教师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名家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真正将对话教学新理念和新策略引进教师的视野之中

(三)穿越时空的对话准备

教师的备课包括两个部分,即备教材和备学生。教师在上课前需要认真的钻研教材,先要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开拓对话“ 空间”。教师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其学情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人物的经历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更好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从而使学生获得意义的生成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对话过程。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 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

 (四)辩证统一的方法结合

   独白和对话是属于同一层面的理念问题,讲解则是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把讲解作为手段,达到对话的目的,所以讲解和对话之间并非决然对立的关系,对话不必也不可以有教师讲解的缺席。可见,对话教学中,教师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讲解点”,精要地“点讲”。例如:当学生对文本中一些专业名词理解不清或对文本中的内容产生误解时,教师的讲解就显的尤为重要,教师要用自己正确的理解、态度和价值观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将他们错误的认识矫正过来,对其进行引导,并提供相应资料,指导学生获取问题的结论。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探究宋庆龄为何喜欢这两棵樟树时?学生总在樟树的特点上兜圈子,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宋庆龄抗击反动派的英勇举动,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很自然的就把宋庆龄坚强不屈的品质和樟树“不怕虫保持永久的香气这一特点联系在一起,不仅晓通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其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相应提高。

 (五)精当透彻的多元评价

    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判断,更是一种反馈意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总结反馈,使其取得进步。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判断能力,更要求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本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迅速的感知理解,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

另外,新课程理念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打破教师一统课堂,垄断评价的局面,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向性评价。以增加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的促进被评价者更好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只有实现了师生平等意义上的对话交流,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对话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独白、一讲到底的状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民主、平等、沟通、合作、生成,无疑是对传统教学全方位的改造。让我们的孩子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下,能够成长为有创造性、能动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新一代公民。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程亮、刘耀明、杨海燕.对话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3]靳玉乐.对话教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4]王浩.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及有效策略[J].科学大众.2007年9期.

 [5]王丽娟.小学语文实施"对话"教学的探索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