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3《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葛莹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⑴还记得《九九歌》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天是什么时候吗?(三九严寒)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谓是全国闻名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的全国四大自然奇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讲解:由云雾或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晶就叫做雾凇。(指题目说)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雾凇是什么样子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雾凇美在哪?(其实你也想了解雾凇的样子)  

4、同学们的问题可真多,读书就要这样善于提问,勇于探究。这节课我们就重点了解一下雾凇是什么样子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情况。

1、雾凇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一小节告诉了我们?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2人),正音,评价围绕读音和节奏。

教学生字堤。理解江畔。(学生回答)出示观的解释,理解奇观。

解决了生字词,就能把这一小节读得更好,齐读。

联系刚刚的问题,谁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样子)

2、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找到了吗?第二自然段。(板书:形成)

老师这有一组词语,谁能读准它?出示:俗称  饱和  凝结

与之前一样处理生字词,不要拖。

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三个词都在一句话里,现在你们一定能读好这句长句子了。指名3-4人,先请一人,出示停顿符号后再请2人。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如学生回答:告诉了我们雾凇是怎么形成的,教师拖一句:也就是告诉了我们雾凇形成的——原因)(板书:原因)

出示第二组词语:

夜幕降临   零下   摄氏度   淹没   模糊   弥漫   笼罩

指名读2人,正音,模糊(轻声)

找一对近义词,弥漫和笼罩,对的,这两个词在文中都是指雾气很多。

教师讲“摄氏度”:这是一个温度单位(简洁一点)而文中的雾凇是在零下30摄氏度才形成的。

一起来读好这些词语。

让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入课文来读好这段话,(大屏幕出示剩下七句话)

指名读(1人)

指导停顿: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再指名一人读。

      同学们你发现没有,这段话就是在告诉我们雾凇形成的——过程。(板书:过程)

      3、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能根据板书说一说第二小节的主要内容了吗?

4、那课文的第三小节又写了什么呢?(出示指名读1人)

文中有一个词很美,“琼枝玉树”显红,指名读2人。你知道“琼”是什么意思吗?指着词说琼就是玉,所以——

拓展积累:琼浆玉液、琼楼玉宇。

现在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了吗?(板书:赞叹)

  5、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雾凇的——样子和——形成,以及——,那雾凇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被称为奇观的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三、学习第一小节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说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

2、你从哪感受到了雾凇的美?

1)“洁白晶莹”体会颜色美

读了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评价:你体会到颜色的美。你看到了颜色)

点击图片,多白多亮啊!

再仔细瞧瞧,还很透明呢。像水晶、像玻璃、像钻石……美吗?

请你来读读这个词。把词语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真好)指名2人

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雾凇。(齐读)

2)你还从哪感受到了雾凇的美?理解“缀满”,体会数量之多。

“缀满”枝头也就是说雾凇挂满枝头。

十里长堤上挂得满满的,多壮观的景象。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读一读吧。

多美的雾凇,多壮观的景象!

难怪作者说——(引读)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句话显红)

3、图片感知美想去看看吗?

(课件,配乐,教师讲述)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梨花攀枝,洁白高雅;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动人,美不胜收。

老师听到了大家啧啧赞叹的声音,(看到了同学们脸上的震惊)作者从雾凇的颜色和数量两方面描述了雾凇的美。现在你能用你的语言把你眼中的美表达出来吗?

4、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到吉林的松花江畔欣赏了美丽的雾凇,初步感受了她奇异的形成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雾凇,细细品味她奇异的形成过程。

板书:

23、雾凇

样子

       形成   原因

              过程

赞叹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一课时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简洁恰当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特点,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通过教学,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感受雾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词教学还是相当重要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游戏的形式,这一形式吸引了学生们,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由于雾凇对我们这边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自然现象,所以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雾凇的美我适时地播放了一些雾凇的图片,画面上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一下子就吸引了对雾凇非常陌生的学生们。这两部分教学设计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我反思整堂课,我认为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学情分析这一块,我低估了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而是直接就把相关句子出示给了学生。其次,在感悟雾凇洁白晶莹这个特点的时候,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品味,进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学生的感情不够到位,朗读效果欠佳。另外,在学生想像雾凇的千姿百态说话训练时,学生说的比较零碎,我呢又由于担心时间不够而忽略了很多想表达的孩子,课后我想如果当时在课堂上出示一定的句式,引导学生写一段连贯的、完整的话,训练效果会更好。

    总之,上课的过程就是一次磨练的机会,虽然过程有些痛苦,也总存在许多遗憾,但是能从中发现不足并且改正,那对我来说就是收获。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