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敕勒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沈燕萍

敕勒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学写生字词,认识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亲近敕勒大草原  

1听歌赏景,激情导入

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 一首优美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北方美丽的大草原,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的云,成群的牛羊。在1500年前的古代同样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敕勒歌》

  2. 板书:敕勒歌,指名读,读准翘舌音。简要介绍:敕勒,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生活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敕勒歌敕勒人的民歌。

    二、诵读诗歌,感受敕勒歌的韵律之美   

  3.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找出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1字音提示:  

    “笼盖四野”中的“笼”读“lǒng,表示“笼罩”。它是一个多音字,lǒng,笼盖;lóng,笼子。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表示“显现”

    2停顿提示:

    风吹草低/见牛羊。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读准读通诗句。

    同桌互助听读,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指名读,正音。齐读。

    三.吟诵远眺,赏析敕勒川的景色之美    

    1、这首诗描绘了哪里的自然风光?(草原)

    出示第一句“敕勒川,阴山下”,指名读。解释“川”:平原、平地,这里指大草原。再读,你知道了什么?(敕勒人生活的大草原,就在高高的阴山下。)

    2、再读古诗,你在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阴山、天(天空野(草原)、牛羊。 

    它们有什么特点?

    1)天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似”,读准平舌音,找找近义词。(像、如)

    天空像什么?

    看图认识“穹庐”,圆顶的帐篷,草原人民的家。

    (天空像一顶大帐篷,盖住了整个草原。)

    这里把天空比作什么?为什么?(草原就是敕勒人的家,所以把天空比作他们生活居住的帐篷,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还有一个词语也写出了天空的特点,能找到吗?(天苍苍)

    生字“苍”,表示深蓝色。(    )的天空(蓝色、碧蓝碧蓝、瓦蓝瓦蓝)

    蓝蓝的天空还像什么?

    2草原:这样美丽的天空下,是怎样的一片草原呢?

    野茫茫,茫:面积大,看不到边。拓展:一望无边、一望无际、一望无垠、广阔无垠。

    3)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风儿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一群群牛羊。)

    生字“低”,注意笔顺,反义词,组词运用。

    4学生诵读第三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5、诵读全诗,讲述自己在古诗中感受到的草原

    敕勒人生活的大草原,

    就在高高的阴山下。

    天空像一顶大帐篷,

    盖住了整个草原。

    天空碧蓝碧蓝,

    草原广阔无垠,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

    露出了一群群牛羊。

    6、这样的大草原,你喜欢吗?你想对它说什么?

    带着我们对草原的热爱,用你的朗读来赞美一下它吧!有感情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点评。

    7、有没有把这美丽的大草原记在自己心里啊?尝试背诵。(1、位置:敕勒川,阴山下;2、从上到下描绘景物: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读这么多遍,你感受如何?很美,就像歌曲一样对,在古代它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跟着唱一唱。

四、拓展延伸

1、《赋得古原草送别》

2、《草原诗三首》

五、指导写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