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学生优秀习作发表马杭中心小学五4组稿《照片上的洞洞》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晓丹

照片上的洞洞

马杭中心小学五4组稿

“咦,照片上怎么会有洞洞?”侦探·张在欣赏照片时发现了这些密集的洞洞,立即明白了什么,她踱着步子走向讲台,准备“破案”。

“这是谁戳的?”侦探·张指了指照片墙,目光中涌动着怒火,似乎随时都会喷发出来,大家不约而同转向后面,却没有一人“认领”。侦探·张再三追问,终于有人检举揭发是小肖干的。小肖算是个诚实的孩子,承认自己戳了两个。还有11个洞洞没有找到元凶,侦探·张哪会甘心?于是,她又逐一追问。轮到我了,我缓缓地站了起来呼出一口气,用坚定的眼神望着她,告诉她:“我没有戳!”果然,上天不会冤枉老实人,侦探·张放了我一。

一大节语文课也没有解决问题,只好牺牲一节信息课,继续追查。我则等着看好戏,看这位“福尔摩斯”还有什么新花样。这位张侦探,计策多得如满天的星星,一计不成再施一计。这次,她用的是“苦肉计”。她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圈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我们洞洞虽小,问题却很大。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呢?她让举手的同学依次发言,想必罪魁祸首现一定又是心虚,又是惭愧。经过多轮推论,目标锁定在健健身上,可是他死不承认。一会儿说自己没戳,一会儿又说自己只戳了几个。一听就漏洞百出,自相矛盾。这一切根本逃不过侦探·张的火眼金睛,一下就认定是他干的。他见事情已经败露,只好老实交代了。

哎,早点交代不就行了吗?害得我们也一起受罪。

 

(黄梦茹)

教室里一片寂静,我们正在临摹生字。张老师刚走到板报墙,下一秒就如打了鸡血似的,转过头,大步向前走上讲台,大喝一声:“谁在丹宁同学的照片上扎了这么多的洞洞?”我们大吃一惊,顿时从汉字的世界中醒来。什么?洞洞?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谁是凶手。张老师立刻化身“福尔摩斯”,将同学们划分“板块”一一审问,但一个人都没有承认。小民同学推了推眼镜,说道:“三、四年级时这种案件也曾多次发生过,但一直没人制止,我倒是知道几个人。”他点出了几个嫌疑犯的名字,他们一一登上讲台,却还是没有一个人承认。经过层层审核,才审出了一位同学。福尔摩斯*张严肃地问道:“你为什么要在丹宁的照片上扎洞?”小盛同学回答说是好玩,就扎了两个洞。还有十一个又是谁呢?福尔摩斯*张走到了小健同学面前问个究竟,但他却依然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承认。没办法,只好使出绝招,过了大约五分钟他跑到我们那桌,想让我们做证人,但眼见为实,没见过,怎么给他作证呢?我们只好不啃声。福尔摩斯*张又继续追问,他无路可逃了,只好承认。

他们竟然做出了这么恶劣的事,也太对不起胸前的红领巾了。

 

(王悦瑶)

本是一个宁静的下午,同学们在安静地练字。

忽然,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这是谁干的?!”我们的头都不约而同转向后方。老师眉头紧锁站在照片旁边。我们凑近了看,原来是一个个像芝麻般大小的洞洞。见我们没人承认,便动了真格。

方法一:逐一排查。我们都停下了笔,看着老师这位现实版的“福尔摩斯”如何破“洞洞迷案”。轮到了小肖,小肖满头大汗,两只眼睛不敢直视,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我……我……”老师不禁对他起疑了。有的同学说几个星期前就看见了洞洞,有的同学说自己没有注意。可排查过后,竟毫无头绪,根本抓不住“元凶”。

方法二(必杀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室里充满着凝重的气氛。我们都抱着看好戏的心态看这个“福尔摩斯”如何“解密”。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小圆圈,写了个“小”字 ,又在旁边写了个“大”字。老师说:“洞洞虽小,但问题很大。”“我们在照片上戳洞洞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说:“在别人照片上戳洞洞是自身坏毛病的一种体现。”小宁说:“这还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们都说的很好,那请戳洞的同学站在讲台上。”小肖第一个站到了讲台上,随后有几个同学站在了讲台上。老师问小肖:“小肖你为什么要戳?”“好玩……”他自己说着声音都变小了。“同学们”老师说,“在别人照片上戳洞是不好的行为。这些照片,是同学们于他们的家人留下的美好瞬间。”小肖与其他同学低下了头。他们这样做既侵犯了别人,又伤害了别人心灵深处的自尊,是可耻的,所以我们不能这样做。

这个“千古迷案”终于被“大侦探福尔摩斯”破解了。我们更加敬佩我们身边的“侦探”,张老师了。

 

(张子一)

中午的校园,美丽而宁静。同学们低下头“唰唰”地练字,与隔壁班朗朗的读书声相比,显得格外安静。

老师正在欣赏照片。突然,她一脸严肃地问:“后面吴丹宁和袁同学身上的洞洞,谁戳的?”同学们顿时齐刷刷的望向照片墙,我心头一震,哎!我怎么成“被害人”了?      

正当老师调查时,肖同学承认了,照片上有两个洞洞是他的“杰作”。可数一数,还有十一个洞没找到“元凶”。于是,“福尔摩斯.张”闪亮登场!     

“福尔摩斯”踱着步子,一个一个开始询问。结果,大家的回答千篇一律:“没有”。终于,问到了我心中最大的“嫌疑犯”陈同学。他站了起来,面不改色心不跳:“没有。”大家的目光一致投向他,充满了不相信。我心中疑惑极了,难道我的猜测有误?

为了查出这名“嫌疑犯”,我们“牺牲”了自己最爱的信息课。张侦探再次审问了四大嫌疑人,可还是没人“自首”。我心里有些失落,难道找不出了吗?不过以张侦探的性格,可不会如此罢休。“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线索可以提供吗?”终于,肖同学站出来发言了:“陈同学戳的,他说他戳的都是他的仇人,特别是吴丹宁。”听到这里我强忍住笑!我咋成陈同学的仇人了……“陈同学,招还是不招?”“我没有。”陈连连摆手,努力装出无辜的样子,可那不自然的表情又出卖了他,这一切被同学们尽收眼底。这时,张同学也出来“指证”了:“我亲耳听见,也亲眼目睹陈同学戳的。”陈同学还想狡辩,张侦探大喝:“认证物证俱在,还有什么可狡辩的?”陈同学终于在真相面前低下了头……                                                            

真相终于大白,相片风波到此平息,可相片事件反映出陈同学处理事情和发泄自己情绪的不当,同时也反映出平时我做事情的欠缺之处,要不陈同学怎会如此恨我?我会和陈沟通,打开他的心结,让他不再恨我!

 

(吴丹宁)

老师的话:无意的发现,有意的处理。在孩子们的道德世界里,撒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萌发出阵阵涟漪。不管是事件的“主谋”“受害者”,还是班集体中的一员,都会在道德的世界里寻找到自己应该的位置!

 

(指导老师:张晓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