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陈春明老师论文《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数学课堂》获区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评比二等奖(2018.1)
发布时间:2018-01-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春明

内容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   教学难点   知识结构    课程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这里提出的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就是指改以往的“满堂灌”为引导学生主动学,改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为师生、生生多向交流,改模仿记忆为自主探索。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发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使得数学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情境。

良好的情境能使人赏心悦目,兴趣盎然。“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

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中,课本只提供了电梯、风车、缆车等图片,比较平面,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运用了课件,把电梯、风车、缆车等以动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很快地被挖掘出来,看得特别认真。随着课件的展示,接着我要求学生用手势来表示这些物体运动的路线,同学们的兴趣高涨,都认真地做起了手势……就这样,教学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开始,教学的关键也在其中得以解决,同时还让他们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显示出色彩鲜艳的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是一日。形象的动画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的其它知识也产生了疑问。可见用多媒体演示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二、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清晰教学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为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可利用多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知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一,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教师画时会有部分学生不注意看;其二,作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而这一环节,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并在闪烁的同时配上声音,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在课件上,也能更清楚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掌握了画角的方法,教学效果好。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较强剌激,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降低学生认识的难度,化难为易,提高兴趣。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这一互动环节的顺利展开,多媒体技术发挥了它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给予了实物、书本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同时也节约了许多操作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又如教周长的概念,学生不好理解,通过课件的演示,就好懂得多了。课件里一只小白兔绕花园走一圈,它走过的路线的长度就是这花园的周长。学生一看有只小白兔在那里跑,兴趣大增,眼睛死死盯着屏幕,周长这个概念一下子就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四、运用信息技术,帮助构建知识结构。

小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前后都紧密联系,逻辑性也比较强。仅依靠书本的话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前后的知识也显得有些凌乱,而在复习的时候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知识点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可以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补充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零乱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时,我做了如下了课件设计: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学生说出其面积公式后,画面上的长方形对应的两条长逐渐缩短并与宽同样长,这时学生归纳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接着再演示平行四边形、圆形割平移成长方形的过程,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梳理出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完善知识结构,理解各图形间的联系,通过梳理使学生对其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清晰的思路便于其记忆。

五、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练习和复习。

利用灵活的电脑课件进行课内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较好方法。教师应充分把握电脑能增大练习密度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练习,让学生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如应用题教学中,可通过信息技术组织大量练习题,展示各种练习形式,提高练习密度,让学生练得主动,取得较好效果。另外,电教手段运用在复习中,可使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知识,如在电脑上把所学知识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或把相关概念,如定义,定律法则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帮助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区别及联系,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信息反馈。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可控过程。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反馈,一般难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只有利用系统反馈出的信息与预期目标加以比较,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激励教学动机,矫正教学程序,检测教学效果。

作业与试卷评析的传统方法是:师生用语言或书写交流信息。这种信息交流的弊端是:A.信息交流量少;B.写在本子或试卷上的作业效果大多数同学看不到;C.印象不深刻。如把作业或试卷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制成课件或直接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教师的点拨下,大家加以分析、比较,对重点、难点还可以重复再现,将好的解题思路、简便的计算过程重点展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这种评析方法既生动具体,又节省时间,而且效率高,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投影或网络展示学生作业中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工整的文字书写、优美的几何图形、独特的设计方法等,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心。

总之,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一向沉闷的数学课堂充满了绿色的生命,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切实提高了数学课的教学实效,真正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由此使数学课堂魅力无限。

 

主要参考文献:

王学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J] .中小学电教. 2004.4
  潘巧明.张维忠.《计算机技术与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J] .教学教育学报.2002.1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