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杭中心小学英语区级课题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小学英语关键能力培养下的诵读策略研究 | ||
记录人 | 郑丽虹 | 学习时间 | 2017.1.11 |
标题 |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培养良好朗读习惯 | ||
主要
内容 | 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英语朗读能力,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课堂上。这样一来,教师的每一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尤为重要了。 实践中,我尝试着这样来进行: 1、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认为示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示范,二是多媒体的示范。 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性最强。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感性认识,绝大多数来自对教师的模仿。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能说一口流利近乎纯正的英语,孩子们得多好奇,多喜欢听啊! 曾不止一次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老师的发音,朗读,和学生接触的配套录音带不一致,学生是不是会无所适从?其实在课上我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通过和学生们私下里接触,了解了部分爱思考的学生还真是不知道怎么读才好。甚至个别学生干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认为英语老师的口语尽量接近录音带,这样学生模仿起来比较容易,起码在校和在家基本是一个版本。于是,每次上课之前,我都反复听磁带,纠正自己的发音,争取和磁带一致,无论是单词还是句子,不论是语音还是语调,节奏还是感情。 多媒体的示范作用更是重要。如学生用的录音带,还有光盘等,这些语音都很纯正,是学生理想的模仿对象。每节课上,我都要安排模仿性听读。这个环节,绝大多数学生很感兴趣,学起来有声有色。很多时候,我都是在新内容讲完之后,安排学生跟读。后来在几次实践中,我发现可让学生先听,有时候是看图听,有的时候是闭着眼睛听,这样做,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全部放在语音上,然后再安排跟读,我感觉效果还不错。尤其是对那些不太容易读准的单词,学生尤为注意,可能是开始听的不太准,然后看书跟读时就注意了。 2、教给必要的朗读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时,教他们一些朗读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朗读英语时,必须多种感官并用。眼看词句,耳听读音,口读音调,脑思语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语言学习活动,才能做到全神贯注,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其次,模仿的同时要做必要的指导。如句型朗读中重音、连读、语音、语调等,注重培养学生按意群朗读的习惯,指导学生以词组和句子为单位进行朗读,帮助学生纠正逢词朗读的不良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强,甚至不看书,就能模仿老师说的简短的句子,但有时候,我让某个学生将刚才读的句子指出来,发现好多学生找不出来,原来他们只是鹦鹉学舌而已。后来不管是跟读还是朗读,我都让学生指读。读到哪,指到哪,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学生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其实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这样学生形成习惯,等随着年级的升高,也就习惯了读书时注意力集中了。 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在跟读中要学会做标记。诸如一些重音要标注,升降调也要标注,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脱离录音磁带,自己朗读时也能时刻注意。久而久之,一些问题自然就消除了。 3、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要想培养学生朗读习惯,为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打基础,每节课仅仅几分钟的朗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巧妙设计学生朗读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1)全体跟读。跟读课文是每节课不可或缺的安排,让学生回归课文,回归纯正的英语是必须的。 (2)小老师领读。孩子们对这种方法并不陌生。选一两个朗读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其他学生注意力会更集中,更愿意跟他学。同时对小老师给与适当的奖励,会调动更多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形成全班学生赶帮超的氛围。 (3)开火车读。这种形式使得那些本不愿意甚至是不会读的学生也不得不跟上队伍,慢慢地压力就会变成动力,差一些的学生也会跟上来了。 (4)小组竞赛读。这种形式,老师将压力、任务分解给各小组长,各小组长再分解给小组成员。争强好胜的心理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让那些课堂上被忽视的学生也动了起来,给小组争光是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由于各组成员水平参差不齐,老师在评价标准上可由低到高,分层进行。比如先看看读音准不准,再看齐不齐,然后看语调对不对等等由浅入深,一点一点推进。在实际操作上要多鼓励,少批评,保护孩子们的上进心,给他们进步的时间。 (5)男女生赛读。这个方法最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他们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这种方法一般用在有男女对话的内容上,孩子们很喜欢。我教的这几个班基本上都是女生读得好一些,所以男生都觉得太没面子了,有的时候表情很尴尬,挺有意思的。 (6)分角色读。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师生分角色、小组分角色、男女生分角色等。在教学中,我大多用于高年级的课文朗读,但一般也只是涉及到个别同学,所以表面看起来读得不错,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锻炼,因此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于是在分角色朗读上,我掌握以下原则,首先老师尽量不充当角色,其次先是小组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自选成员结组,喜欢什么角色就扮演什么角色,最后在全班面前角色朗读,这样大部分学生就有锻炼的机会了,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上来。 (7)情境表演。这个是最有难度的了。此时学生脱离课本,在创设的情境下表演,如果时间允许,我就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如果时间不允许或是内容简单,那就是即兴表演。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体现。开始难度很大,学生们不适应,随着锻炼的机会增加,部分学生也能表现不错的。这个设计给孩子们搭建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也培养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4、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英语朗读习惯的养成,除了认知指导、训练强化外,更需要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心智。而对小学生而言,评价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教学行为。合理、恰当的评价方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 (1)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具有评价自己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成长自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所以给自己的评价应该是真实的,是最有说服力的。自我评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还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尽快找到努力方向。 (2)同伴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在小组朗读活动时进行,课上课下均可实施。学生在朗读活动中的表现,同伴看在眼里,给出的评价也会比较恰当,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读书的自觉性,而且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评价他人,同时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能达到自我激励的学习效果。 (3)教师评价。这种方法,课上用的最多,也是学生最认真听的,最信服的。在朗读训练时,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与必要的评判,同时也是在教所有学生如何去评价一个人的朗读情况。因此评价语言一定要恰如其分,评价要准确,以免一时疏忽误导大部分学生。 (4)家长评价。家庭的力量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培养朗读习惯中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家长能对学生每天布置的家庭朗读作业,进行朗读态度或是朗读情况的评价,学生就会认真完成家庭朗读作业并很期待家长的评价了,那么每天的二十分钟听读课文就不会流于形式了。
(5)综合评价。借助英语朗读记录袋,将以上几方面的评价表按时间先后装订起来。在学期中和学期末的时候来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同时将每个学生的朗读成果收藏起来,如朗读竞赛获奖情况、朗读发展评价表等,还要结合期末评选各班的“英语朗读之星”、“英语朗读进步奖”等等,让学生看到一个学期以来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此督促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朗读方法和朗读成果,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感到朗读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且能得到成功的;只要努力坚持,任何人都会取得成功的。
| ||
心得 体会 | 找出学生英语朗读习惯之所以没有形成的最终原因,然后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朗读习惯,使学生能正确朗读文本,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并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