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马小集团高年级数学备课组齐聚一起,开展本学期一月份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围绕《在概念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的主题,由梅英和张莲娣两位老师老师分别执教六年级的《认识圆柱和圆锥》、五年级的《等式与方程》。两位位执教老师备课充分,精心演绎,各有特色,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梅英老师执教的《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着数学问题。我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认知“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在课堂练习教学中,有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自制的圆锥体等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2、 能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一起测量圆锥的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最后还让学生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张莲娣老师执教的《等式与方程》一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关注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跷跷板游戏进入,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张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巧妙设计题组,小题体现大功效。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习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课后两位老师进行了说课和反思,教研组成员也展开了积极讨论,两位老师课堂精彩纷呈,时间安排合理,练习有层次,题量丰富,孩子的思维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发展。
(马小教育集团供稿 撰稿:张莲娣 摄影:徐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