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选好德育资源,感受无痕德育
发布时间:2018-01-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勇璐琰

案例描述:

 

在今天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成了家里的掌上明珠,受到长辈们的百般疼爱和照顾,依赖心理很强,只知索取、撒娇、任性,从来不知回报。尤其是妈妈们,除了自己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外,还要把孩子伺候得那么细致周到,疲惫和烦累那是可想而知的,可是很多孩子并不能了解、不能体谅妈妈的辛苦。从这样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这节德育课,把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并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生活中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从细节中体会妈妈对自己不计回报的付出,懂得感恩。教育孩子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家长,从细微处感恩父母、关爱父母。

 

一道扣人心弦的心理测试题巧妙地引入新课。本堂课一开始,提供“食物、衣服、妈妈、学校、动画片”,请学生进行了四次“选择放弃”的测试活动,每一次选择学生虽然心里都很舍不得,但是经过痛苦的选择,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其它四样东西,选择了“妈妈”。这个环节富有悬念,有很大的吸引力、挑战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次特殊旅程带来了心灵的洗礼。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半个月、一个月、三个月、五个月、七个月、九个月,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一天天长大,而妈妈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要忍受妊娠的痛苦、身体一天一天负重的艰辛,可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幸福、满足的微笑。这个录像的主人公用的是第一人称“我”,采用“我”介绍自己经历的形式,让学生感觉录像里的就是自己,他们在回味那一次特殊的旅程,了解了自己的来历,心灵上更是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洗礼,感受到了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怎样享受着妈妈无微不至的呵护和期盼。

 

一些母子情深的画面勾起美好的回忆。我带给学生四幅画,鸟妈妈把一条虫子喂到鸟宝宝的嘴里、猫妈妈用自己的舌头亲热地舔小猫宝宝、一位焦急的妈妈抱着生病的孩子在医院挂水、一位妈妈在灯下辅导孩子学习。这些画面很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兴趣特点,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同感,并马上联想到自己,勾起以往自己的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的美好回忆,于是很多小朋友说起了妈妈关心自己的很多感人细节,大家自然而然地沉浸到了母子情深的浓浓氛围之中。

 

一首声情俱佳的歌曲激起了情感的升华。我自己第一次听藏族歌曲《妈妈格桑拉》的时候,那蕴涵着浓浓的深情的画面和歌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久久地沉浸在里面不能醒来。这节课上,我把这首歌曲带给学生,也把这份深情感染给学生,我看到很多小朋友眼睛湿润了,他们看着、听着、沉默着、感动着,他们的情感在这样的画面和歌声中得到了升华。

 

一场明辨是非的判断开始了实践探究。妈妈对孩子的爱学生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回报妈妈爱妈妈呢?鉴于是低年级的孩子,围绕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些判断题,请学生辨明是非,能让妈妈高兴的事情就在后面贴一张眉开眼笑的脸,会让妈妈操心的事情就贴一张紧皱眉头的脸。这些判断题立场鲜明,容易分辨,能给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明确的辨别和引导作用。

 

一首师生共编的儿歌指导了现实生活。妈妈多么不容易呀,我们不能再麻烦自己的好妈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讨论并把它编成儿歌,题目就是《不再麻烦好妈妈》,这首儿歌从吃、穿、学习、生活各方面入手,由孩子们自己说出自己的心声,老师稍加修饰而形成,紧贴他们的生活,琅琅上口,易读易记,能起到很好的指导生活的作用。

 

一张表格的填写记录及时地向家庭延伸。为了延续在课堂上的教育效果,也为了检测孩子在家里的实际表现,所以我用表格的形式,请各位妈妈每天监督孩子的行为,并且如实填写表格。表格的内容包括日期、让妈妈高兴的事、让妈妈操心的事、妈妈签字。这样不仅与开头的活动相照应,而且把本堂课的教育内容向小朋友的家庭生活延伸,有较强的导行性、生活性,避免了“课堂里说说感动,课后一动也不动”的弊端。

 

教学反思:

 

我阅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认识到品德与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所以特别强调综合性,强调品德教育与生活常识类等多种学科的有机融合,并且课程内容必须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可以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那么,教学中要自然的体现出这样的融合与扩展,就要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整合教材资源以及其它多种资源。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教育资源的选择还要能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个方面融合在一起,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本次案例中,我就选择了这样一些资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

 

1.引进学科资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这种课程具有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它能把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结起来,统整学生的知识,突破了学科界限,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完整图景。本次案例中,我紧紧结合教学需要,引进自然科学内容,播放了妈妈怀胎十月的录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妈妈怀胎十月过程中的辛苦,体会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也引进了艺术学科的内容,那四幅母子情深的画面以及一首深情的藏族歌曲,带给学生的是声情并茂的艺术享受和熏陶,还有情感的高度渲染。

 

2.引进情感资源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化的交流。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以“情感”这条线贯穿全课,并从源头抓起,巧设情景,以心理测试题引入,课一开始就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纠结;再通过音响和屏幕等等现代教学媒体把与课堂密切相关的图片、歌曲带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美丽的画片、辗转起伏的情节以及听到的优美的歌声产生共鸣。这样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后导之以行,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3.引进生活资源

 

课堂教学要紧密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接轨,不断为课堂上的理性学习注入生机与活力,比如把平时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些曾经做过的事设计成判断题,判断这样做给妈妈带来的是笑脸还是哭脸。这样充实和丰富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提高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让学生一起回味妈妈关爱自己的一些感人小事,一起编唱儿歌以及请家长填写的评比表等等,建构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

 

的良性生态关系,使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与交融。这些都是老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引导学生去追随生活,不断地从课堂以外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这样,将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不是一蹴而就而趋于完美,需要实践者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实在在的探索,无论是失败的教训还是成功的经验,都需要认真吸取,不断积累,正如古人所言“积跬步以成千里”,只有这样,《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才能有益,积累才能丰厚,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生活之花才会越开越璀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