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哪怕学习必须用功却能让人乐在其中;如果相信父母会包容自己的错误与失败,被老师严厉批评或体罚,天根本不会塌下来;如果认识到手机被没收大不了就是被游戏伙伴损一顿;再重要的考试没及格,也只说明有一条路比纯读书更适合你……很多自杀悲剧都不会发生。
然而,近期多起青少年自杀新闻提醒我们,现实很残酷。处于心智与人格成长关键期的中小学生,这些坎并不是都能跨过去。再加上最近流行的通过意识与行为操纵将人引向自我毁灭的“蓝鲸游戏”带来的现实隐忧,生命教育的课题迫切地摆在学校与家长面前。
这并非新课题。To be or not to be,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生之困境。“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剑,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不是一定要像哈姆雷特遇到父亲冤死的重大变故,才要做这种艰难选择。旁观者觉得微不足道的风波,当事人那里可能已是滔天巨浪。沟坎在前,那一步能不能迈过去,当事人的意志与心识是否足够强大和通透,能否穿透那一刻成型的意义与情绪困局,是决定性的。
然而,强大意志和通透心识不是先天即有。没有孟母给孟子创造的教育环境,孟子未必能达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通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让其感受到至亲至情,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洒下不灭的阳光。很可能,就是这一缕阳光,能陪伴他们度过生命中最黑暗的阶段。人在根本上并不孤独,是被爱与被需要的,这就是亲子之爱的支撑力量,这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但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与生存焦虑下,这种亲子之爱的表现,很可能是望子成龙。望子成龙本没错,但如果这种期待以一种密不透风的压力给到孩子,儿童的身心成长难免会被重压扭曲,很难按自己内在节奏生长,而是在父母的“牺牲与付出”中负重前行。尤其是,如果父母以成绩为最重要乃至惟一标准衡量孩子,孩子的整个生活意义都被压缩在几张试卷上,旁人看来小小的考试失利,就可能成为悲剧的直接诱因。
所以,作为生命教育的亲子之爱,首先要是通透的,是尊重孩子的生命,给到孩子充分空间和适当引导的。孩子要从小知道自己难免犯错,难免跌倒,错则改之,跌倒还可以爬起来。这样,无论是面对“9岁危机”,还是自我人格构建的青春期,都会有一个宽松且积极的氛围,而不至在激烈的内外冲突中导致生命的失控。是的,成绩重要,但手机所连通的世界的确也很精彩,能引导孩子从小慢慢学会协调两者固然很好,一时半会协调不了,那就找个合适的时机,用更合适的方式,好好沟通解决。
如果说通透的亲子之爱是生命教育的意义子宫,重建学习与生命之间的体验式关系,使学习过程本身即充满意义和乐趣,而不只是考一个好学校,就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场域。在这个容纳人文、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学习场域中,学生与他人和世界逐步建立起了亲密的感通关系与界限分寸,而逐渐了解自己生而为人的涵义,懂得自己在世的责任与使命。强大的意志与穿透能力一旦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怎么可能还会轻易自杀?做到前两者,直接开设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的课程,不过是锦上添花。做不到前两者,即使开了生命课程,也有沦落为形式主义的危险。
![]() ![]() |